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自在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8 months ago
    📕台北教師讀書會📘
    一、時間:114年1月2日上午10:00~12:00

    二、地點:台北道場四樓佛光山文化院「拈花軒」

    三、書目:《星雲大師全集》經典系列~佛教管理學1

    四、出席人員:陳雪霞、范鴻英、薛慶色、翁麗珠、黃麗容、莊秀蘭、吳秀鑾、唐立麗、陳淑貞、錢素慧、蕭文鶯、葉玉珍、黃婌媛共1 3人
    記錄:黃婌媛

    五、三階段帶領人
    <一>、暖身活動:陳淑貞老師
    <二>、主題帶領:吳秀鑾老師
    <三>、回饋分享:吳秀鑾老師

    六、讀書會進行
    <一>、暖身活動:
    1、主題:星雲大師「圓滿人生」照亮
    2、內容:
    星雲法師的「圓滿人生」中的「照亮」是一種人生哲學,旨在啟發人們透過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善行,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光明,成就圓滿的人生。這個概念來自他對佛法的詮釋與現代社會的結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照亮自己:內心的覺悟與成長
    照亮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提升自己。星雲法師提倡人們透過學習、修行與反思,去除內心的煩惱與無明,達到智慧和慈悲的開展。他認為,只有點亮自己內心的燈,才能真正看到人生的方向與意義。

    (2)、照亮他人:善行與分享
    星雲法師認為,人生的意義不僅在於個人的幸福,更在於如何影響和幫助他人。他鼓勵人們通過言語、行為和態度,去鼓舞和啟發他人,帶給他人溫暖與力量。這種「照亮」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是對社會的關懷與付出。

    (3)、照亮世界:共創和諧與美好
    「照亮世界」強調的是個體的影響力如何超越個人層面,成為社會與人類的一部分。星雲法師相信,當每個人都成為一盞明燈,社會將更加和諧,世界將更加美好。

    《實踐方法》
    星雲法師提倡「三好運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作為日常生活中實現「照亮」的具體方法,強調從小事做起,讓善的力量影響身邊的人和環境。

    《意義》
    「圓滿人生」中的「照亮」不僅是一種修行方法,更是一種責任與使命。它提醒人們,真正圓滿的人生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不僅在於追求光明,更在於成為光明,為他人和世界帶來希望與愛。

    <二>、閱讀主題:
    《十善業道經》的管理法
    「十善業道經」是佛陀與龍王說十善業的功德。十善是由五戒延伸擴而言之,十善即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慈悲心是不殺生的根本,吃素為了長養慈悲心,在家衆要為生活四處奔波,且生活時空相異,難免於不經意間傷害小生命、浪費時間、物品,殺生與否的評定重要的是「起心動念」。

    偷盜、邪行都是侵害他人、危害親友情誼的大戒,古人說「善心莫善於寡欲」,知足不貪、不求非分之財,親人朋友間不邪行,就能有和樂的家庭,守禮的社會。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表達思想、意志的重要工具,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帶來人與人間的瞋恨、社會的紛擾、國家間的仇恨,佛教宣導大家用口修行,遠離麤言、修行善語,人人口中所出,句句金玉良言,就能令大眾尊敬歡喜,獲得殊勝智慧。

    貪瞋痴三毒是衆生的根本煩惱。貪欲,又作貪愛、貪著,是對五欲六塵追求、迷戀而生貪著心,可若明白「貪欲本無體、執境便成迷」,能以正智觀察、攝心守意,於身心、福德、財物都自在無畏了。

    瞋恚是人際和睦、社會和諧的一大障礙,現代人口衆多摩肩擦踵、居住緊密、路上車水馬龍,瞋恚心起引起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因此,家庭學校宜以溫暖教化、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來管理。

    邪見有的經本譯為愚痴、無明,不明白真理、因果的重要,八正道中強調「正見」第一重要,以「正見」破除邪見。
    十善是身心管理的重要法門,是做人的準則,道德的管理,更是修學菩薩行,成就佛道的根本守則。

    <三>、回饋分享
    《莊秀蘭分享》
    讀書會於五樓拈花軒。電梯門一開 ,迎面大圖藥師七佛 莊嚴肅穆,四周走道呈列精緻木雕佛菩薩像,更新添多座華麗的華蓋,令人目不暇給。

    加入佛教修習佛法,對於皈依、五戒、菩薩戒,時有耳聞。大師説:十善是由五戒延伸擴而言之。是我們身心管理的重要法門。

    此經最後寫道:「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陀說明修行十善業的內容、重要性與功德,接著將十善和六度、四攝、四無量心、三十七道品等同時並行,作為行菩薩道的依循要領,並告訴我們十善業能使佛的十力無畏、十八不共等佛法圓滿。

    我們修學佛法,要成就佛道,不僅要遵守十善業,更要有清淨心,歌誦大師的「十修歌」,歌詞中,與人不比較、不計較、時時要微笑、見人有禮貌、待人要厚道、口中都説好、、等,十善業全包含了,歡樂的歌聲,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而且大家都有三好、四給的心量,廣結善緣,互相勉勵,修好「十善業」做個快樂的佛光人,阿彌陀佛。

    《范鴻英分享》
    家庭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十善業中「不邪行」在婚姻管理、家庭經營方面,都會影響到家庭的幸福!夫妻關係和諧的維繫,更建立在彼此的信任與理解,身為長輩的我們更要以身作則!
    回憶起與先夫此生有福報到歐洲旅遊更是感恩!希望自己能建立和樂的家庭,作為守禮社會的一塊淨土。

    《葉玉珍分享》
    十善業「不殺生」中~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浪費時間也是一種殺生,那麼我們如果不愛惜生命也是殺生。今天從家中來到教室途中,讀到大師這一段話,深深體悟到要能善用時間、利用零碎的時間,以便完成自己的責任與人生目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穫!

    《陳雪霞分享》
    十善業「不殺生」中~佛陀帶著弟子們出外弘法,弟子洗水時囁囁的說:「水缸𥚃太多蟲,我撈水會傷害牠⋯⋯這是殺生⋯⋯」佛陀藉此開釋「佛教重視的是起心動念的重要!

    《翁麗珠分享》
    當孩子小時被老師誤會「作弊所以分數高」不善的言語,我當時教導他「沒關係!本著尊師重道,就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不是這樣的。」孩子果眞以更好的成績證明,回頭想起「遠離瞋恚,行佛比學佛更重要!」這句話。

    《唐立麗分享》
    不瞋恚確實是凡人不易察覺到的煩惱。因兒子的不斷提醒,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個性,夫妻也是有本性的差異。慢慢體會還是由自己先改變,境來時轉念讓心靜下來,境走了煩惱也就不見了!

    《蕭文鶯分享》
    佛門有美麗優雅的講話藝術,大家知道「世間好話佛說盡。」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道埸同修不免有人洋言「直心是道場!」但大師說:「直心是指正直、誠實、無虛假、沒有諂曲之心,絕不是直接罵人的意思,千萬不可錯用!」我近日有此體會,和大家共勉~
    學習「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七、《結論》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淨則一切皆淨,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佛教以佛、法、僧三寶作為信仰的依歸,以經、律、論三藏為管理的法則,令僧眾有明確的方向目標,和最佳的修行指南。這個管理方法亦可用之於國家、社會、各行各業,乃至個人的身心管理。

    《十善業道經》 是一部介紹善惡因果與人生命運相互關係的經典,是做人的根本,更是社會和樂的源頭。

    今天兩位讀書會帶領人做足功課、不疾不徐掌握聞思修證,分享自已修行的體證,引導、同理與會善知識發言暢談、氛圍和善,頓時都有豁然開通的心情,深深覺得大家一起踏上修行之路,內心感到很實在、很踏實、很有意義。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