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4.07.11 歡喜讀書會/線上
    材料: 佛法真義 篇名: 言語道斷
    導讀人:徐玉嬌
    參加者: 陳鴻源、熊惠蘭、徐玉嬌、李美靜、陳錦雀、吳百通、盧秀珍、郭靜治 (12位)
    課文重點:
    佛教講「言語道斷」,禪宗更主張「不立文字」。然而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留有三藏十二部經、一百多卷的大藏經傳世;乃至禪宗的語錄、公案,也是不計其數。這豈非矛盾?佛教有一些第一義諦的義理,尤其是關於證悟的境界,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透過自己親證,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不是語言所能形容的。
    禪宗的「不立文字」,也不是說不要文字,只是叫人不要執著於文字。
    佛法還是要透過語言文字的傳播,才能流傳後世。
    與課文對話:
    郭靜治: 文章說證悟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論我們讀誦過多少的經典,如果沒有透過生活的體證是無法達到證悟的一天的。譬如五戒中的口業,如果心不夠清淨,說話前沒有謹慎三思,很容易出口傷人,徒增了口業的罪過。

    徐玉嬌: 很喜歡文中提到的觀念,「語言文字雖然重要,但有些時候卻是話說得愈少愈好。像佛教徒做什麼事都喜歡說「阿彌陀佛」;打招呼,「阿彌陀佛」;表示感謝,「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走了,也「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勝過千言萬語。」自己常常在道場幫忙打電話招功德,一句「阿彌陀佛」很好用,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陌生人也變得親切了。

    李美靜: 很喜歡文章中的一段提到「有一種語言,叫作「無言」,也有一種聲音,稱為「無聲」;當語言文字都無法傳達心聲,無法表情達意的時候,只好「無聲勝有聲、無言勝有言」,「無」就成了最好的語言。無言的抗議、無言的關懷、無言的教化、無言的說法……「無」比「有」,境界更高,力量更強。」

    郭靜治:說到「無言」的境界,有一天自己當義工的場域,社教館,播放佛號或是輕音樂讓進來參觀的信眾能夠感受到舒適與清淨,有天有位師姐分享說他本來心情不好,進來之後感受到音樂和環境的清幽,慢慢靜下心最後歡喜地離去,看到離去的身影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很開心。

    玉嬌: 覺得在家裡透過遠距學習的軟體參與讀書會很棒,因為自己住得很遠,出來一趟舟車勞頓,多年來從讀書會讀到很多佛典和大師的心法感到莫大的利益和鼓舞。

    李美靜: 有一些朋友在星雲大師圓寂之後升起一個疑問,佛光山的大師走了還要讀書嗎? 其實大師早在60歲時就已安排好各項制度和接班人,佛光山的運作完全正常沒有太多改變,懷念大師的話就讀讀大師的文章和唱唱大師的歌曲。
    李鴻源:語言文字很重要,因為語言與文字才能將佛陀的教法廣流傳,關於開悟這件事情就跟傅培梅教學一樣,即使大師如何會教也很會做菜,如果學的人不去動手做即勤於練習,也等於白學了,不會有證悟與成功的一天。讀書會很不錯,尤其是擔任導讀人,因為要做準備所以比別人讀更多更細。

    吳百通: 文中提到「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一生,時時刻刻都需要依賴語言文字,才能與人互動,才能不斷學習、成長;沒有了語言文字,我們可能就會束手無策,寸步難行。

    熊惠蘭: 為了更具體落實「生活書香化」的理想,大師於2002年元旦正式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透過計畫性的組織,期望展開全球性的讀書風氣,並將「生活書香化」視為「終身學習」的最佳途徑。很慶幸自己很早就加入了讀書會跟著團體一起學習與進步,透過文字般若的學習不僅讀了許多好書也成就自己擔任一位義工記者,目前在會長的職務中像是評鑑等資料的建立也需要文字運用,本文說語言文字雖然只是方便善巧,你能善用它,而不執著它,能可以藉此了悟心性,那又何愁大道不辦呢?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