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鳳山-世醒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year ago
    蘭陽-三好讀書會
    閱讀書籍:人間福報 2024.06.22、23 →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戒學⑦、⑧
    時間:113年6月25日
    地點:葫堤園
    帶領人:游宛玲
    導讀:
    三、戒的實踐 —— 服務奉獻,自他兩利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諸佛化世的本源,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然而佛性雖具,必須持戒,然後乃見。因此《佛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來「讀誦」的,而是要去實踐「奉行」。平時日常生活裡,若能時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淨化三業,就是在實踐「七佛通戒」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了。甚至「待人好」,處處為人設想,凡事都能了解「因緣果報」的真理,這就是持戒。

    此外,戒是要用來規範自己的,而不是拿來要求別人。戒律的精神在自發心的清淨受持,在於實踐菩薩道。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以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因為菩薩發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因此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讚毀他、慳惜加毀、瞋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
    一般佛教徒,平時禪修、念佛,自我端正身心,工作之餘則加入社區義工行列,服務人群,或是布施錢財,濟困救急,乃至助印佛書、流通佛法,甚至參加佛教興校辦學等文化、教育事業,這就是在奉行「三聚淨戒」,也就是在實踐菩薩道。
    其實,持戒就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在中國,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有吃素的習慣,有的人初一、十五持齋,有的人吃早齋,雖然不究竟,但每逢吃齋日就知道要吃素。吃素雖非佛教徒的專利,但是佛教的素食,主要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為了尊重生命,為了不殺生。人世間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殺生,平時哪怕是一隻螞蟻、蟑螂或是蒼蠅、蚊子等,都是一條命,牠們也都懂得愛惜生命,但是一般人看到蚊蟻,常常一巴掌就把牠打死,或是一腳便踩死牠。其實,儘管蚊蠅蟲蟻有時確實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但是我們可以驅趕牠,或是事先防範,而不能輕易就殺死牠,因為罪不及死,一下子就要了牠的命,這樣的刑法未免太重了。
    這個事例主要是說明,戒律的受持固然是基於信仰而來,但是根本還是出自不傷害生命、不侵犯他人的慈悲心。例如受持五戒,能予他人無畏施;因為我持戒清淨,他人便毋須擔心受到我的侵犯,所以「五戒」又稱「五大施」。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受持五戒的人,不但能感得二十五名善神護佑等無盡的利益,而且是「自他兩利」,例如:不殺生,則自增慈悲心,他不失命;不偷盜,則自不敗德行,他不失財;不邪淫,則自家眷屬和諧,他不失節;不妄語,則自己不損信用,他不毀譽;不飲酒,則自不傷智慧,他不受侵犯。
    此外,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現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途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裡播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一般人信仰佛教,莫不希求長壽、發財、名譽、家庭美滿、子孫滿堂等等,如果捨棄了受持五戒而向諸佛菩薩祈求所願,無因怎麼會有果呢?因此受持五戒,從消極上看,好像是束縛;若從積極面來看,其實「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實有無限的利益。
    持戒的利益雖多,但是在現實生活裡,有的人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持守五戒,因而不敢學佛受戒。例如,開布店的人,經常遇到顧客上門買布,在看過布料後總會問道:「你賣的布會褪色嗎?」這時候如果照實說會褪色,生意必然做不成,因此有時候只好打方便妄語。也有農夫說:我們種田栽水果,為了收成好,不得不噴灑農藥,驅殺害蟲,如此怎敢受戒呢?
    其實,受戒並不是要求完全不犯戒,因為在人間生活,要想持戒圓滿並不容易。例如,住在海邊的漁民以捕魚為生,像這種從事不正業、不正命的人,能否學佛受戒?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台灣的小琉球,在十幾年前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初,島上有個佛光分會。有一次我應邀前去跟他們座談,會長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我們這個島上的居民,大部分是以捕魚為業,這與佛教的『不殺生』是相牴觸的,但是如果要大家不殺生,我們會連飯都沒得吃,所以在這裡要推動佛教很難。」
    當時我回答他們說:「佛教雖然講不殺生,但還是有輕重之分。尤其殺生有『殺行』與『殺心』的分別。你們捕魚,是為了維持生活,並沒有殺的意念,就如同人死後舉行火葬,一把火,不但把屍體上的寄生蟲都燒死了,甚至連木材裡的寄生蟲也無法倖免。但是我們沒有殺的意思,也就是沒有殺心,如此縱有罪過也會比較輕,而且只要誠心懺悔,還是可以得救。」
    我的意思是,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雖然主張對任何微弱細小的生命都要尊重,但是如前所說,我們每天其實總在無意之間傷害很多生命而不自知,例如呼吸時空氣裡沒有微生物的生命嗎?茶食之間沒有微小的生物嗎?甚至打針吃藥、開刀,火葬、土葬,難道沒有傷害寄附吾人身上的生命嗎?只是當下我們並沒有「殺心」,因此吾人的修養,縱有殺生的行為,也不要有殺生的「心業」;縱有傷害物命的行為,更要對不慎殺害之生命生起慚愧之心,為之深深懺悔,這就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
    佛教主張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也就是尊重。不過一般說「受戒容易持戒難」,然而「難」並不代表「完全不能」,因為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如《大智度論》說:「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都可以就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也就是說,即使從事不正業的人,一旦發心學佛,還是可以就自己的方便,先從少分戒受起,然後慢慢待機轉業,只要有心,世間的職業千百種,這行不做可以做那行,不一定要以殺生為業,也不一定以傷害生命的業務做為自己的職業,換個工作,還是可以生存。
    甚至,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之外,也是奉獻、服務、廣結善緣的最好修行,因此不但要從事正當的職業,而且應該具備正確的觀念,亦即所謂的職業道德。例如:

    1.要有因果的觀念:不藉公務之便而貪汙詐欺、假公濟私、收受賄賂、強取豪奪、威脅利誘等;凡有所得,悉數歸公,一絲不苟。

    2.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責不抱怨,遇難不推諉,要任勞任怨,一切想當然爾。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擔當,才能負責。

    3.要有敬業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認真負責,要樂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為樂,要給人方便,給人服務,此即是敬業。

    4.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謝老闆提供工作機會,感謝同事、部屬協助我們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論多忙、多累,都會歡喜的去做。

    因此,發心學佛以後,除了受持淨戒外,更需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廣修善業,並以「八正道」為生活的準繩。所謂「八正道」,即正當的見解、正當的思惟、正當的語言、正當的職業、正當的生活、正當的禪定、正當的憶念、正當的努力。「八正道」是人間生活的依循,我曾據此為人間佛教寫下「生活律儀百事」,今天藉此機緣,提供給各方參考:生活律儀百事
    (一)僧信共遵(八類共八十條)
    1.社會律儀十事(政治、軍事、經濟、職業、處世……)
    (1)政治是一時的,信仰是永久的;信眾可以參與憲法中的政治活動,僧眾只可「問政」而「不干治」。
    (2)從事政治者,不貪汙舞弊,不假公濟私,不藉勢磨人,不欺壓善良,不兩面人格、兩種手段、挑撥離間,否則非為真正信者。
    (3)凡參政信者,要熱心公益,造福人群,上台、下台皆應隨順因緣,不可賄賂官職,不可買票賄選,不可散發黑函,不可攻訐對手,不可用不正當的非法手段求取當選。
    (4)任公職者,應以服務人民為目的,不可官僚、霸道,刁難民眾;民意代表於國家廳堂問政,應以理相爭,不可咆哮、打鬧取寵。
    (5)無論僧信,不背叛國家、私通敵國、洩露國家機密、造謠生事,不陷國家於危機。
    (6)經濟生活要合於「正命」,不從事非法或殺生的職業,例如販賣軍火、毒品、人口、假藥,或從事屠宰、私釀、淫業、無照行醫、製造及販賣黑心食品等。
    (7)要遵守職業道德,依法行事,不偽造文書,不洩露、不盜取商業機密,不勾結黑金,不掏空資金,不惡性倒閉,不強占侵吞,不求一夕致富。
    (8)經商營業,應該童叟無欺,將本求利,不囤積居奇,不壟斷市場,不哄抬物價,不偷斤減兩。
    (9)遠離勒索拐騙、仿冒盜版、偽造詐欺、色情泛濫、散播網路病毒、回收廚餘再販賣等種種不法之行為。
    (10)處世要誠信,待人要和睦,不處心積慮算計別人,不因妒嫉而容不下別人,進而奉行「三好」運動,人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帶動社會善良風氣。

    <心得分享>
    游宛玲:原生家庭以民間宗教信仰為主,經常到宮廟裡參與濟世辦事,神明常透過乩童師兄告訴我:妳要修。懵懂的我隨時把這個提醒放在心上,但是什麼是修?該如何修?
    身為佛光大學校友的我,很有福報的在大學時期加入佛大香海社跟著青年團一起回高雄總本山參與青年團活動與事務,也經常落實大師賦予青年的任務奉行「三好、四給、五戒」,直到今天讀了這兩篇【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戒學⑦、⑧】才恍然大悟,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吸毒;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身口意)正是人間佛教修行的法門,而三好、五戒並不是掛在口邊的經典法條,正是每日規範自己時間奉行的準則。
    讀完【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戒學⑦、⑧】其實修行並不難、並不遙遠,而是近在我們日常的一言一行,瞬間有種早已走在菩薩道的路上,只是這條路需要走很久很遠,而過程中需要適時的提醒自省自己。就像是剛讀完這一段:

    佛教的素食,主要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為了尊重生命,為了不殺生。人世間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殺生,平時哪怕是一隻螞蟻、蟑螂或是蒼蠅、蚊子等,都是一條命,牠們也都懂得愛惜生命,但是一般人看到蚊蟻,常常一巴掌就把牠打死,或是一腳便踩死牠。其實,儘管蚊蠅蟲蟻有時確實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但是我們可以驅趕牠,或是事先防範,而不能輕易就殺死牠,因為罪不及死,一下子就要了牠的命,這樣的刑法未免太重了。
    這個事例主要是說明,戒律的受持固然是基於信仰而來,但是根本還是出自不傷害生命、不侵犯他人的慈悲心。

    提醒自己常懷慈悲心,我們往往看到螞蟻、蚊子、蟑螂等讓生活不便的小生物,當下立馬興起了瞋念,牠會咬我讓我們的肉身不舒服、牠會污染我們的環境、食物讓我們的肉身處於危險,但回想這些小生命往往不是我們的個人衛生習慣沒有維持好而產生出來的?但發現牠們我們產生出要牠們的性命這的念頭、行為,自省這是我要修改的課題,但正發起這樣的正知正念時,當下我的手臂出現了一隻小螞蟻,二話不輸的直覺反應就是ㄆㄧㄚ 下去,這讓我很懊惱隨即反應唸一聲:阿彌陀佛迴向給我無心之過拍死的小螞蟻,這樣的壞習慣反應就是我接下來要修行的課題。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