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1年下學期台北教師週四讀書會紀錄
    時間:2021年12月30日AM10:00-12:00
    內 容:星雲大師著《六祖壇經講話》第一冊:「般若品」第二上 (問題講解1-5)
    召集人:薛慶色督導
    參與人員:陳淑貞、薛慶色、翁麗珠、范鴻英、陳雪霞、李育麗、李美雲、莊秀蘭、黃婌媛、 村上啟子、李淑斌、黃麗容等共計12位。
    帶領人:陳淑貞師姐 文字整理:黃麗容

    帶領人陳淑貞師姐導讀與提問:
    (一)如何認識自性般若?
    1.何謂佛教「三藏十二部經」
    2.「般若」與「智慧」之分別?
    3.般若有那三種?
    4.說明般若的層次?
    5.《法華經》的「窮子喩」、「衣珠喩」如何說明「自性般若」?
    (二)如何體認緣起性空?
    1.何謂「性空」?
    2.何謂「緣起」?
    3.「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4.認識「緣起性空」的意義?
    (三)如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1.如何說明「因緣有二法,實性則無二」?
    2.何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3.何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刹那」?
    (四)何謂「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1.「迷悟」與「菩提」的關係?
    2.我們要如何轉煩惱為菩提?
    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轉念」?
    4.如何真正的悟道?
    (五)怎樣轉「貪、瞋、癡」為「戒定慧」?
    1.何謂「三毒」?
    2.在三毒之中,其咎最深為何?

    帶領人淑貞師姐心得分享:
    「般若品」是《六祖壇經》中最重要的部分,般若不同於智慧,般若有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般若者三世諸佛之母:「般若自性無能喩,凡夫二乘不能測,等覺菩薩不能知,為佛世尊獨能了」,所謂「真空生妙有」,古德:「若人識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
    「緣起性空」、「因緣果報」,從小拜觀世音菩薩,深信「果從因生」,這幾年同修的生病到往生,讓我體驗好多的果報,同修熱衷於台灣的公衛發展,當年台大陳拱北教授由行政院借調同修先從公衛研究所教起,四十年如一日的為公衛付出,兩年前疫情開始,醫院開始管控進出時,我就不用再天天進出醫院了,那段時間好多的善念結好緣~感謝大師倡導人間佛教讀書會,感謝台北道場教師分會的經典、教師、山水讀書會,開發我內心的般若智慧,能化煩惱為菩提、走出迷悟之間、心念一轉就能轉境。「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善法多聞、能增長智慧,善念多思、能培養慈心。」「用禪心安頓順逆境界、用願心創造圓滿人間。」感恩

    麗容心得分享:
    12月30日感謝淑貞師姐帶領讀書會,淑貞師姐就問題(一)「如何認識自性般若」引用的一首偈語-「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事先po出大師全集的詳細解說,讓我們預習,體貼用心,令人感動!
    「般若品」經文六祖大師開示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摩訶般若波羅蜜,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六祖惠能大師的說法,淺顯易懂,卻是知易行難!
    所謂「萬法唯心造」,我們的心總是能製造出許多的煩惱。例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兼教育家范仲淹先生,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他在「岳陽樓記」文中陳述己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是古聖先賢憂國憂民的煩惱;而「杞人憂天」、「庸人自擾」的成語,更是道盡眾生為五蘊煩惱覆蔽,無法解脫的困境。因此如何轉「煩惱」為「菩提」,轉「貪瞋癡」為「戒定慧」,則是吾人在佛道上修習亟須精進的般若智慧。
    《法華經》「窮子喻」暨「衣珠喻」,啟示我們本來都擁有佛性寶珠,可是自己卻不知道,不斷地在六趣中流浪生死,還以為人生就是如此,更不敢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不肯直下承當,猶如衣內繫寶珠而不自知,寶珠象徵我們的真如佛性,因此星雲大師勉勵我們,學佛要靠自己-「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又如茶陵郁禪師的悟道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能夠見到真如自性,才是般若風光。

    雪霞督導心得分享:
    謝謝淑貞師姐帶領12/30的《六祖壇經》般若品問題講解前五題。如何認識自性般若?我較有想法。
    學佛是要靠自己,要明心見性,了解來修行的目的是什麼,要清楚明白。我們的自我愛,常常讓我們迷失,見不到「自性般若」,也常把別人的問題變成我們的問題。例如:小李對張三、李四都很好,唯獨對我們不好,甚至侮辱、毀謗我們,這本來是他小李的問題,而我們卻常常把問題拿來套在自己身上,生氣、難過、憤怒迷失了原來的自我,讓這變成我們的問題。這在修行上犯了很大的錯亂,不認識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我們學佛應學習懂因緣、包容、愛與慈悲,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就了知「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鴻英督導心得分享:
    感謝淑貞老師帶領的第二《般若品》問題講解1~5題,我對文中「凡夫的般若就是正見因緣果報、善惡業力、無常苦空、佛道永恆…等世間的道理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就是凡夫的般若。」感受較深。
    佛教說明生命的本質是苦,但佛教教導我們度過,不是逃避,例如我們每天修持《心經》,只有260個字,但是經典不在經文的長度,雖然大家都會背、會唱,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會實踐。生命中的心經在那裡?回歸內心,對於經典的體會與實踐,生活中遇到困難逃避沒有用,因為問題還是存在,應正向面對,慢下腳步,認清事實,就可以循著蛛絲馬跡,找到生命的規則與脈絡,並在生活中體驗與實踐,把困難解決。我們的煩惱都是來自於比較、計較,若生活中能秉持著真誠、慈悲、精進的心生活,就能自在也給別人歡喜,不要因為別人的因緣而來造成自己的困擾。
    學習佛法就是要讓自己不再增加煩惱及執著,生活想具有般若,必須從心而認識自己,才能過著歡喜自在解脫的人生。

    婌淑媛師姐心得分享:
    說起般若,一般人並不容易懂得,所謂「般若自性無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測,等覺菩薩不能知,唯佛世尊獨能了。」釋迦摩尼佛在人間「示現」成佛,説法四十九年為何又一字未説?您能悟透嗎?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
    就像有人用手指頭指著月亮告訴我們月亮在哪裡,照道理我們應該是通過他的手指頭去看到月亮。但如果我們只注意那個手指頭,一看再看,還把手指頭就當成月亮,這是「以指指月」禪宗公案,也是我們修行「四聖」「六凡」間流轉的關鍵!
    廣欽老和尚說:「沒來沒去沒代誌。」臨終一首偈,有人接下聯:「來來去去全代誌。」大師一筆字墨寶「了了分明」或許是「對錯好壞嘴上不要亂說,肚裡明白就好。」是中道也是在人間修行的我們努力的方向!
    大師書中問題(三)何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微觀、宏觀兼具,就如華嚴淨土的「剎那即永恆」「須彌納芥子」「一花一世界」生佛平等,心中可包容一切!不同意見的人、雜音、事物何嘗不是一種磨練,經過多次的碰撞後,心會變得更強大,不要框限自己! 雖說「般若不假外求」平日廣結善緣多方接觸,就像登高望遠視野廣闊,看到的世界是平靜有次序的,陷在其間的波濤洶湧只是風的足跡何足掛齒呀!
    智慧的「智」是每日一新知,慧是一把利劍,隨時將善知識應用、實踐於生活中,煩惱來自人生的不圓滿,有了智慧的巨大能量,可以改變自己也能幫助別人。在虛幻的世界𥚃尋找自己的桃花源,找到心靈寄託安定的力量⋯⋯
    《般若品》是《六祖壇經》最重要的一品,是「明心見性」的法寶!星雲大師書中透過文字般若,期待我們力行觀照般若而進入實相般若找回自性!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眾生隨類各得解。
    此次讀書會帶領人淑貞老師優美輕柔的訴説提問,令人如沐春風!淑貞老師勇於承擔、不計辛勞每每在視力不佳、身體微恙下仍能發心護持佛法、廣結善緣、不忘初心是菩薩道!台北教師讀書會有先進善知識、督導的開枝散葉,我們深獲其利自當依教奉行、努力精進!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