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2020年上學期台北教師讀書會線上討論與分享

    時間:2020年5月14日AM 10:00-11:30
    閱讀內容: 人間佛學院 依空法師主講 悠遊人間法海《星雲大師全集》導讀
    ~〈星雲大師傳〉第4-10集
    召集人:薛慶色督導
    參與人員:范鴻英、薛慶色、陳雪霞、李育麗、陳淑貞、林玉貴、村上啟子、黃麗容、
    張亞芬等共計9位。
    帶領人:李育麗 紀錄:黃麗容

    帶領人李育麗督導引言 :
    感謝各位上線參加今天讀書會,首先我們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遍,願以持誦
    功德回向,今天讀書會圓滿順利。

    提問與討論:
    【貧僧有話要說】
    一、第九說-怎樣走上國際道路?請問大師如何開拓海外道場?碰到什麼困難?
    育麗督導:
    (一) 會走上國際弘法,是因為民國65年,美國建國200周年,白聖長老叫大師自己組團,
    因此大師帶200位徒眾前往美國洛杉磯開會並參訪,開啟大師想要到美國開闢佛光山道場的宏願。信徒王良信從洛杉磯打電話表示他要捐贈一塊土地提供建寺。大師就籌措兩萬美金,請會日文的慈莊法師,會英文的依航法師,前往美國開山建寺。但發現那塊土地只能建住宅,不能建寺廟,因為它不在宗教區域之內。慈莊法師後來找到一間小教堂,賣價二十萬美元,王良信建議可以向銀行貸款,開啟了美國弘法之路。
    後來因為信徒增加,又找到梅屋(Maywood)的另外一間教堂,因為有齋堂設備,可以
    讓人吃飯,就買下來定名為「白塔寺」,也是紀念大師出家的祖庭「白塔山」的意思。
    再後來,也因為信徒不斷增加,再買下另一個養馬的場所做為基礎,有十四Acres 的
    土地,約一七一〇〇坪,之後就蓋了現在的西來寺。二十多年來,先後已有慈莊、心定
    、依空、慈容、慧傳、心保,以及慧東等法師擔任住持。
    (二) 依宏法師帶著兩千美金,在多倫多,靠著發心,開啟加國弘法之路。此後,在加拿大、
    歐洲各地,也不是到處都那麼容易發展。大師後來為歐美的弘法訂了一個計畫:
    第一步:
    首先要在當地先認識信徒,獲得信徒的信心,他們才會給予贊助。可以先在 Motel(汽
    車旅館)租借一間房子住下來,然後跟信徒商量,借他們家裡的客廳,每個禮拜做一次
    家庭普照。大部分有信仰的信徒會認為這是很好的事,但這也只能兩、三個月,久了以
    後,畢竟人家的家裡還有其他人。
    第二步:
    可以向信徒改借他的Garage(車庫)、準備掛式的佛像,然後在車庫裡,掛起佛像來,
    就可以開始講座、念佛共修了。這樣的情況,每個星期一次,要能維持兩、三個月,信
    徒增加到三十人左右,
    第三步:
    跟信徒說:「車庫裡沒有洗手間、沒有茶水,總是不方便,我們是不是去租借一個比較
    大一點的地方來集會?」假如這三、四十位信徒都同意,他們會贊成,甚至自己就會籌
    措資金去租借一個地方了。
    在臨時租借的道場弘法,要能維持一年,同時也要擁有信徒七、八十人,甚至百人以上,
    才能有力量。因為大眾共同成就,事業比較容易,只要你的條件夠,能增加百位信徒,
    這一百多位信徒自然就會想到要擴大共修空間,主動發起募集經費買一塊土地,建一個
    小寺院。
    以此,撒豆成兵、遍地開花,在歐、美、澳、紐,甚至非洲,就真正的能做到「佛光普
    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了。
    (三) 荷蘭荷華寺的建立,也是一段奇蹟因緣;在倫敦,是在修女住過的修道院安居;在巴西,
    張勝凱捨宅為寺;在澳洲,是臥龍崗鋼鐵公司總經理親自到佛光山邀約,並由慈容法師勇於隻身前往開拓等等。當然,好的因緣外,也有一些風霜,甚至習慣不同的障礙,都要靠願心一一去克服,才能把佛法布滿天下。
    目前靠著佛光山的青年貧僧,在倫敦、柏林、巴黎、馬德里、荷蘭,甚至世界上各個名
    都,都建設了寺廟道場。當然,其中也獲得當地本土人士以及中華僑胞給予的支援,才
    能在短短的五十年中擁有數百所道場。

    二、第十一說—貧僧受難記。請問大師一生從出家直至到台灣初期,曾遭遇過哪些磨難?
    慶色督導:
    (一)在棲霞山寺時為了打籃球,被師父開除,首次感受苦難。
    (二)對焦山佛學院的教育制度不滿,毅然離校,身上分文也無。
    (三)偏鄉任教當小學校長,戰爭中求生存。夾在國共鬥爭之間的痛苦,感到生命猶如游
    絲。聽到寺外的狗吠,總是膽戰心驚,深怕被土匪殺害。
    (四)在祖庭大覺寺半夜被五花大綁,險些槍斃送命,幸有師兄相救,倖免於難。
    (五)登台被捕,幸賴多人奔走獲救。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大師住在中壢圓光寺,台灣的
    行政長官陳辭修下令逮捕大陸來台的一百多位僧侶,包括慈航法師、律航法師等,
    當時被抓起來的,不是槍斃,就是用麻袋包起來丟到海底。幸賴吳國楨的父親吳經
    明老先生、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以及立委董正之、監委丁俊生等人,
    為僧侶們奔走呼籲,在白色恐怖的時代,僧侶們終於獲救了。這是一次比較嚴重的
    受難過程!
    (六)警察頻擾,每週半夜問話。
    (七)倚老賣老,出訪屢遭阻礙。大師回憶一生歲月,在國家、社會裡遇到的不平不談,
    就是在佛教裡受長老們的壓迫,雖不能說罄竹難書,也是不只多次了。青年僧伽通
    過這許多長老的言論、思想而能夠在佛門生存,實在不容易!
    大師一生所受的苦難、屈辱、傷害、歧視,一言難盡。不過,所幸佛門裡有忍的修
    行。忍,不但是力量,而且是智慧,六度裡的喜捨、苦行,尤其忍辱,讓大師感恩
    一生能圓滿做一個出家人!

    三、第十四說—我的新佛教改革初步。請問大師對新佛教的改革,作了哪些改變?
    淑貞師姐:
    太虛大師籌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時,曾說過:「佛教要靠我們青年僧
    伽。」這是大師最欣賞的名言。大師是參加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從此為佛教發展努力
    一生。
    (一)佛教須靠教育,要五育並進,尤其是體育,不能只是誦經。
    (二)護持信仰,持續投書周刊,為了佛教革新運動,鼓吹佛教走出山門,走向社會
    (三)在宜蘭雷音寺弘法時,區分神佛,讓佛堂變單純。
    (四)寺廟開辦:兒童班、學生會、弘法隊、歌詠隊,弦歌不斷。
    此外,大師認為,革新佛教,還需要為佛教辦幾所大學,為佛教辦幾所醫院,為佛教辦
    幾家報紙,為佛教辦幾間電台(那時候還沒有電視),甚至於為佛教辦許多的農場、許
    多的工廠,僧徒要自食其力。當然,更要發心為社會人間服務,那是發心菩薩道不可少
    的作為。

    四、第廿一說—我的管理模式。內文有那五大重點?
    (十修歌、老二哲學、12條門規)
    雪霞督導:
    大師開創佛光山,出家的弟子有一千三百餘人,還有入道的教士、師姑百餘人。
    大師說他沒有學過管理,也不懂得管理,只覺得大家志同道合,為佛教、為社會大眾奉
    獻服務,重視因果,在公開、公正、公平、公有之下,就會相安無事了。
    (一)志同道合,為眾服務奉獻。
    (二)同甘共苦,心平即得自在。
    (三)精進修持,開心忙碌無怨。
    (四)集體創作,強調制度領導。
    (五)仗佛光明,成就歸於大眾。

    十修歌: (麗容)
    大師認為,只要肯得上下大眾同甘共苦,只要心平,又何處不能自在?當然,所以他經
    常告訴僧信弟子「不比較、不計較」,不把人我是非得失放在心上,日子就會很平安的
    度過。
    大師寫一首〈十修歌〉,希望對修道者有所勉勵。
    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淨土樂逍遙。

    老二哲學: (育麗督導)
    此外大師主張要有「老二哲學」的思想,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觀看歷史,歷朝的第一代皇太子被害的為數居多,如隋朝的太子楊勇,如唐朝的李建成
    等,多為了出頭遭忌而犧牲。如果每個人安於「老二」,懂得「無我」,對做人處事,也
    就會心安理得了。

    佛光山十二條門規: (鴻英督導)
    大師為了樹立佛光山的宗風思想,維護山門綱常紀律,為徒眾立下「佛光山十二條門規」,
    作為四眾弟子依此修道的準則。這十二條門規是:
    一、 不違期剃染;二、不私建道場;
    三、不夜宿俗家;四、不私交信者;
    五、不共財往來;六、不私自募緣;
    七、不染汙僧倫;八、不私自請託;
    九、不私收徒眾;十、不私置產業;
    十一、不私蓄金錢;十二、不私造飲食。
    強調一切皆須奉行:「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

    五、第廿一說—我的管理模式。佛光山的管理學為何?
    麗容:
    大師認為,其實說我是「貧僧」,除了金錢,這許多的思想、理念、制度,三好、四給、
    五和、六度……都是我的財富法寶。若要問貧僧的管理學是什麼?實在說,貧僧的管理
    學就是:
    (一) 在大雄寶殿的規矩裡
    (二) 在禪淨法堂的法制裡
    (三) 在典座齋堂的發心裡
    (四) 在勞動出坡的作務裡
    (五) 在人我關係的和諧裡
    (六) 在佛法正信的悟道裡
    大師希望佛光山適當的貧窮,過清貧的生活,這就是中道的管理學。除此之外,貧僧還
    有什麼管理學呢?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有了佛法,又怎麼會去怨天尤人、慨嘆自
    己呢?
    六、第卅說—我訂定佛教新戒條。大師制定「佛光新戒條—十要、十不要」,請敘述內文。
    淑貞師姐:
    (一)十要:
    1.要正常吃早飯
    2.要有表情回應
    3.要能提拔後學
    4.要能推薦好人
    5.要肯讚歎別人
    6.要能學習忍辱
    7.要能長養慈悲
    8.要有道德勇氣
    9.要能知道慚愧
    10.要能守時守信
    除了上述「十要」以外,還要愛護常住、要有宗門思想,要能隨眾、勤勞、謙虛,具有因果觀念等等,這些都是成功之道。

    鴻英督導:
    (二)十不要:
    1.不可好買名牌
    2.不可輕慢他人
    3.不可嫉妒好事
    4.不可侵犯他人
    5.不可語言官僚
    6.不可去做非人
    7.不可承諾非法
    8.不可打擾別人
    9.不可輕易退票
    10.不可無理情緒
    其中,第6點:不可去做非人。非人,這句話是很不好聽的,意思就是說你不像人。你
    的言行,不像人的言行,惡念、鬥爭、壞心、害人等等。在佛經裡,佛陀會不會罵人?
    佛陀雖然不直接罵人,但他也指出世間有「五種非人」,意思就是說不像人,也就是「應
    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我們修道人怎能不
    自我警惕呢?
    人,所謂為人,就要守禮、守信,在儒家有四維八德,在佛教有三皈、五戒、六度萬行,
    這些都是做一個人的原則,是人,就要像人,不可以做「非人」,讓人恥笑。
    「十要」,是積極的修道,十種「不要」是消極的品德。積極的修行,比較不容易做到;
    消極的修行,應該比較容易受持。但是,無論什麼修行,你不「行」,就不是道了。

    七、第卅七說—我一生「與病為友」。當大師的腿得了急性關節炎需鋸掉時,
    他的心態如何?
    雪霞督導:
    大師在28歲,也就是1955年左右,為中華佛教文化館擔任環島宣傳影印大藏經的任務,自備了一台重達二十公斤的錄音機。一路從宜蘭,經花蓮蘇花公路、台東,到達屏東,沿途都是顛簸的石子路,大師唯恐損壞貴重的錄音機,為了保護它,都把它放在雙腿上。
    半個月後,到達屏東東山寺。按照佛門規矩,到了寺院,都要先在佛殿裡銷假禮拜,忽然就在禮佛跪拜的時候,大師的兩隻腳疼痛難忍,幾乎站不起來。不過,大師已經養成堅忍的性格,也不以為意,等到四十天之後,勉強回到宜蘭,就癱瘓在床上不能動彈了。只要稍微一動,雙膝就如針刺般的疼痛。
    信徒聞訊,好意請了省立醫院的醫師替大師檢查。醫生診斷後,大致說明:這是急性的風濕關節炎,會傳染全身,恐怕有死亡之虞,最好把雙腿鋸斷,還可以保住生命,不讓病情擴大。大師聽後,也沒有一點恐懼,反而心想,鋸斷雙腿也好,就免得在外奔跑、走路辛苦,從此可以安住在寺中專心讀書、寫作,那也是人生快慰的事。
    要鋸斷雙腿,必須事先做一些準備,拖延了大概一個月後,感到雙腿的疼痛好像減少了,覺得也不必要鋸斷它。後來又聽信徒說,風濕病需要保暖,不能吹風受涼。從那時候起,一直到現在,無論怎樣炎熱的夏暑,大師都穿著厚厚的衛生褲,從未離身。那一次,沒有經過醫生治療,也沒有打針吃藥,後來兩條腿還是很正常的供大師使用。大師說他保護了兩個膝蓋,雙膝也沒有為難他,這不就叫與病為友嗎?原來,疾病來臨的時候,你不必太畏懼它,可以把它當作朋友,互相尊重,互相體貼,互相照顧,疾病和身體也會共存共榮的。
    大師認為,抗拒疾病,勇氣信心可用。我們身體的毛病,當然需要醫生治療,假如沒有那個條件,只要自己有信心,具有抗拒疾病的觀念,有勇氣勝過疾病,信心、耐力、勇敢、無懼、樂觀,也能有醫療的功用。

    八、第卅七說—我一生「與病為友」。大師對疾病的態度是?
    村上師姐:
    (一)疾病臨身,正知正見面對。
    (二)生死平等,無須恐怖畏懼。
    (三)與病為友,生死置之度外。
    大師說,貧僧這一生的疾病,可以說也是經常有之;因為不介意,「與病為友」這個想法,讓自己雖有病痛,還不致於如臨大敵,倒也相安無事,過得很順利。如今年近九十,生死早已置之度外,這大概與貧僧從青少年起,就在苦難歲月裡成長,覺得世間也不是怎樣美好、沒有什麼值得留戀有關吧!
    大師認為自己一生雖與病為友,但沒有掛礙,生病時,也不覺得自己生病,所謂「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般若心經》實在是最好的人生觀。
    有人問大師,既是修行人,又號稱「大師」,怎麼也會有這麼多疾病呢?大師說,其實佛陀早就說過,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道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與病為友,才是最好。用《金剛經》的話來講:佛說有病,即非有病,是名有病。而這《金剛經》的妙義,就需要參詳,才能斷疑生信了。

    九、 第卅八說—我對生死的看法。談談大師對生死的看法?
    育麗督導:
    大師說,在佛教裡,對於「死亡」的看法,認為人是死不了的,人生是圓形的,生死是循環的,所謂「老病死生」,生了要老,老了要病,病了要死,死了又要再生。等於空間有東西南北,你依循著東西南北轉,轉了一圈之後,還是會再轉回來的。
    (一) 老病死生,重新認識生命。
    我們的心,有生、住、異、滅。一個念頭生起,還沒能停留,它就變化了、消滅
    了,緊接著又是另外一個念頭的生起,念念不停。生死也是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是不停的。
    (二)生生不息,往生猶如移民
    大師認為,死亡就等於現在的移民一樣,從這一個縣城搬遷到那一個縣城,從這一個國
    家遷移到另外一個國家。所以,我們在生死之前,就等於在移民之前,要先作好準備,
    了解自己未來的資糧豐富、不豐富。佛教講「生老病死」,大師說依他的體會,應該改
    做「老病死生」。因為講「生老病死」,死了好像就沒有了;假如改成「老病死生」,生
    了以後會死,死了之後還會再生,生了就有希望,就有未來。

    (三)參悟因緣,透徹宇宙萬有
    大師說,佛教講「因緣」、講「緣起」,大家都生存在「緣起」裡面,緣聚則生,緣滅
    則散,緣起緣滅;這個「緣」的道理,才是生死的關鍵、生死的中心。
    也因此,佛教有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在人間,都叫你要「廣結善緣」。緣結得多了,未
    來關係就良好;少與人結緣,將來必定到處不便。所以,你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不
    是重要,不過,你行善、行惡,你結緣、不結緣,對自己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一句,宇宙間所謂「真理」,都在一個「因緣」裡面,能參悟「因緣」,就能透徹
    這個宇宙萬有的種種一切。
    (四)往生善處,廣造福結善緣。
    (五)預知時至,生死逍遙自在。
    (六)生死無懼,相信因緣果報。
    大師說,在佛教裡,念佛人嚮往的極樂世界究竟在哪裡?佛教說:「唯心淨土,自性彌
    陀。」慈航法師說:「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
    (七)生命意義,功德留存人間
    大師說,死亡,古今以來,都是非常神祕的。因為人死亡了以後,不知道會到哪裡去?
    其實,佛教的〈因果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如果你要知道未來,看看今朝就知道了。
    大師認為,人的一生,你有功德,所謂「立功立德」,則讓人懷念,如日月長存;你沒
    有功德,如草木同腐朽,死亡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你想留什麼在人間呢?人
    的一生,活的歲數多、歲數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

    十、第卅九說—創造人生300歲。請問大師如何創造人生300歲?
    麗容:
    大師說,有一則「人生三十歲」的故事,但大師並不相信這樣的傳說,因為大師要把自
    己活到「人生三百歲」。
    (一) 行善助人,創造人生意義價值。
    大師引用佛經裡一則「四歲老翁」的故事,這位老翁說:
    「我實際年齡雖然已經八十了,但那只是馬齒徒增而已,我過去的人生是在因循苟且中渾渾噩噩地度過,我真正的人生是從四年前修學佛法開始。這四年來,我才懂得去追求人生的真理,我從行善助人、服務大眾中,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以覺得自己好像才只活了四歲。」頗能發人深省。
    (二)珍惜時間,工作講究效率。
    大師舉例一位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先生,就是主張人生要能活到「三百歲」的創始者,他不但身體力行,模範後學,而且積極為日本政經界培養具有奉獻精神的接班人。大師說,我知道,人生數十寒暑,哪裡有三百歲的可能?但我儘量珍惜生命,沒有假期,沒有年節休息,不但善用人生的時間,並且在工作的時候講究效率。
    大師認為,為了能度過酸甜苦辣的一生,我們必須超越世間法,超越六道以外的思想,學習聖賢的作為,以智慧、正直、善良、深信因果,盡情發揮生命的潛能,努力在精神事業上過到「三百歲」,甚至能像阿彌陀佛一樣,活出無量壽,散發無量光。
    (三)人生七十,活出精采生命
    統一企業創辦人吳修齊居士每年都在佛光山過壽,他七十歲的時候,發了一個願心,
    說:「我如果能活到八十歲,就把台南一塊土地捐給佛光山。」之後,他在過八十
    歲壽誕時,真的把台南藥專旁的一塊農地捐贈給佛光山,他對我說:「希望可以活
    到九十歲。」大師除了深深為他祝福,希望佛祖加祐善人,滿其所願,還特地做了
    一首打油詩祝賀他。
    (四)一期生命,過三百歲人生。
    (五)利益群生,壽命久遠無量。
    (六)生命不朽,分秒爭取善用。
    (七)掌握時間,精準用心琢磨。
    (八)超越極限,發揮人生光華。
    大師說,貧僧的「人生三百歲」,主要希望勉勵人:能夠勤勞、愛惜時間,不要敷衍拖
    延,消磨時光。韶光易逝,歲月荏苒,「等待」是生命的殺手。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展
    現生命力的舞台。即使是一莖小草,為了長養生命,它也懂得奮力從石縫裡冒出來,接
    受雨水的洗禮、陽光的照耀;即使是一棵寄生的樹藤,為了延續生命,它也努力往牆頭
    攀爬,迎風搖曳。因此大師認為,懂得及時努力的人,當下就擁有了「三百歲的人生」。
    大師說他八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是三百歲了;現在年近九十,應該超過三百歲的目標了。
    但是他還是要努力,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勉勵自己像阿彌陀佛一樣,過一
    個超越時空的人生。

    十一、第四十說:真誠的告白。這篇文章是何時寫的?(預立遺囑)原因是?
    育麗督導:
    大師說,中國有一句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在六、七十歲的時候,身體還很健壯,就想,活到八十歲就好了。哪裡知道,又這樣繼續的活下來,當然人生總是生命有階段性,我在八十五歲的時候,就預立遺囑,但只是給佛光山的弟子知道我一些想法。這篇遺囑我把它定名為「真誠的告白」。(本文於二〇一三年完稿)
    「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將此身心奉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
    大師說,我一生雖然遭逢大時代的種種考驗,但我感到人生非常幸福,我享受苦難、
    貧窮、奮鬥、空無;我體會「四大皆有」,我感覺人生「花開四季」,佛陀、信徒給我的
    太多了。雖然出家,注定要犧牲享受,但其實吾人也享受了犧牲的妙樂,我覺得在佛法
    裡的禪悅法喜,就已享受不盡了。
    最後我所掛念的,除了信眾的幸福安樂,要重視世界各地辦的大學,這也是我們的
    根本;山上的大眾,尤其叢林學院的師生,他們未來都是佛光山菩提種子,要他們健全、
    發心,人間佛教才能長久與天地同在,與大眾共存。
    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期願大家未來都能在人間佛教的大道上繼續精進,
    大家相互勉勵,共同為教珍重。
    我最後要說的是: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百年佛緣】
    十二、我就這樣忍了一生,大師敘述他如何「忍」?遭遇過什麽樣困難?
    慶色督導:
    (一)從生活中體會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二)貧苦養成堅忍的性格。
    (三)在棲霞山忍八年。
    (四)曾經是白塔山下的餓夫。
    (五)初到台灣的窮困生活。
    (六)為成立幼稚園,一忍增加十年的修行。
    (七)忍是解決萬事的爭端。
    (八)密勒學人獎學金成長我的道行。
    (九)長老的千錘百鍊是我的逆增上緣。
    (十)徒弟都是有緣人。
    大師曾在《釋迦傳》裡寫過,「忍」是解決萬事爭端的良方。大師說,我出家的歲月也
    有七十四年了,出家人的事業以修行最重要,忍耐就是修行。忍耐不但是力量,也是智
    慧,有「忍」,就不會受外力動搖。因為忍有巧慧,在忍的耐力之下,很多難關都會過
    去,不會受金錢誘惑,也不會受人情轉移,更不受威權欺負。
    總之,大師認為 : 無論什麼事,為了佛教,沒有不能忍的。



    十三、一筆字的奇事。請敘述一筆字的由來及發展。
    育麗督導:
    (一)視力模糊,書寫一筆字與眾結緣
    大師說他因為糖尿病後遺症,造成視力模糊,眼睛看不到字,只有憑靠感覺,對準了中線,便一筆到底地把宣紙上要寫的字句,一次寫完,如果中途停頓,也就不知道如何銜接上下筆畫了。因為每天固定書寫,好或不好也都不計,所以就姑且將它定名為「一筆字」。

    (二)宜蘭雷音寺佛七法會寫標語
    大師60年前,在宜蘭雷音寺,每年一次的「佛七法會」,總覺得沒有粉刷的殿堂太過簡陋,怎麼辦呢?大師就購買最便宜的「招貼紙」,寫一些鼓勵人念佛的標語貼在牆壁上,稍微美化一下佛堂,大概每次都要寫到一百張左右。就這樣,大師在宜蘭連續住26年,26年的「佛七法會」,大師每一年都要寫一次標語。大師自覺平常並沒有練習,所以沒有進步。後來經常對信徒說,你們不要看我的字,但可以看我的心,因為我心裡還有一點慈悲心,可以給你們看。

    (三)台北普門寺隨緣寫字送信徒
    1980年代,當時大師在台北弘法,住在民權東路普門寺,寺裡正在舉行「梁皇寶懺」法會。因為四周圍很小,大師就坐在一個徒眾的位置上打發時間,剛巧,這個徒眾在桌子上留有毛筆、墨水、硯台,大師就順手在油印的白報紙上寫字。一位信徒,悄悄地遞給大師一個紅包,大師回贈予剛寫成的「信解行證」四個字當作禮尚往來,這是大師以書法與信徒結緣開端。

    (四)一筆字的發展:
    1.一筆字結緣善款寫出一個西來寺。
    2.歐洲多所寺廟,如:佛光山在瑞士日內瓦的國際會議中心、法國法華禪寺等,也都是
    大師寫一筆字字興建起來的。
    3.一筆字成就澳洲南天大學的創辦。
    4.大師經常幫忙社會上的慈善義賣寫字。
    5.應大陸佛寺題字結緣。
    6.「覺有情」墨跡展:弟子如常在2005年4月為大師在馬來西亞國家藝術館籌辦
    「覺有情」墨跡展。
    7.巡迴馬美澳中七國展覽「一筆字」書法展。
    8.寫一筆字送千餘位出家弟子。
    9.佛光山台北佛光緣美術館,為「一筆字」在台灣的巡迴展揭開序幕。
    10.義賣「一筆字」籌款,成立「公益信託教育基金會」。
    (1)辦理「power教師獎」,鼓勵優秀努力的老師們。
    (2)舉辦「真善美新聞貢獻獎」鼓勵優質的新聞從業人員。
    (3)未來,將積極舉辦「三好校園獎」,「三好之人」、「三好家庭」選拔活動等等,甚
    至體育、戲劇,具有特殊成就,只要是有益於推動社會「真善美」的各種活動,
    大師都樂於結緣、給獎,以茲鼓勵。
    大師說,未來,希望這「一筆字」的緣分,能可以為「公益信託教育基金」增加善款,為社會的公益服務永續經營,為所有捐獻的人祈福,希望信徒把我的一瓣心香帶回家,那就是我誠虔的祝禱,祝福大家年年如意吉祥。

    十四、對於今天的討論,有何感受與心得?

    淑貞師姐:「十要」中第二條¬—要有表情回應,因為我從事幼教工作,所以非常注重老
    師臉上要有表情回應,當孩子看到老師臉上的溫柔笑容,會感受如沐春風,
    教室氣氛就會融洽和諧,孩子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雪霞督導:我最喜歡「貧僧」這個名詞,代表灑脫、沒有牽掛,一身孓然,終生從事弘
    法事業。

    鴻英督導:我們要學習大師精神,堅忍卓絕,非佛不做,利益眾生,創造300歲人生。

    麗容財務:我看到大師對弟子最後的叮嚀這一段「今後我所掛念的是徒眾的調
    職,佛光山它不是政府,但是單位多,又有調職制度,傳燈會竭盡所能安排
    適能適任,對於個人所長、想法縱有所差,大家都要忍耐,世間難以論平等。」
    感動到哭。大師就像一位慈父,掛念自己孩子未來發展是否能適才適所,我
    從當中看到大師雖然是佛光山開山宗長,卻像慈父般溫柔關懷每一位弟子。

    慶色督導:最開心村上老師一起來共同討論,自己今天上線發言流暢較前次順暢很
    開心。希望還沒參加讀書會夥伴儘快把握,還有3次機會,一起共讀分享。

    最後以佛光四句偈回向,圓滿法喜。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麗容心得:
    閱讀大師傳記,滿懷感恩大師年輕時因為看到戰爭的傷亡,參與僧侶救護隊而來到台灣,此後篳路藍縷,堅忍卓絕,為我們創建佛光山。我看到一位童年遭逢戰爭苦難,顛沛流離,困厄中成長,卻茁壯成為頂天立地的青年,孜孜矻矻,勤勉不懈,為復興佛教,弘揚佛法懸命一生。晚年雖因眼疾,仍奮力書寫一筆字,廣結善緣,興辦大學,作育英才,以超越人生三百歲自勉自勵。如今雖已屆耄耋之年,仍心心念念,佛光山法幢不容傾倒,慧燈不可熄滅,來生還要再做和尚,為建設人間淨土繼續努力 !
    孟子告子篇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想大師一生就是降誕人間,救渡眾生,弘法利生的大菩薩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