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多聞樂活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4月2日下午2-4點
    地點:網路視訊
    主題:星雲大師-(揚州講堂)般若心經的宇宙觀與生活觀3-6集
    參加成員:劉珍齡、洪美沙、陳美吟、賴平熙、周財生、陳淑華,6人
    帶領人:洪美沙
    記錄:陳淑華

    一、暖身:
    帶領人分享人的個性有四種型:
    活潑型-外向/多言/樂觀。愛被讚美 愛插嘴 不記仇,完美型-內向/思考/悲觀。嚴肅緊張 有規律 懷疑 敏感 矛盾 高標準 難有行動力。力量型-外向/多言/樂觀。領導 好爭論不道歉 輕細節重實際 強調價值 難放鬆外向/多言/樂觀。
    和平型-內向/旁觀者/悲觀。好脾氣平和喜旁觀 能不開口不開口 情感豐富有耐心。每種個性有著不同特質,大家聽著自省也嘗試如何識人及如何與之相處,並調整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

    二、主題討論:
    (一)印象深刻的內容:
    1. 有、無--在於境界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凡夫因為擁「有」,就感受到有,而溈山禪師已在「空無」的境界中,感受到空中生妙有。
    2. 佛光山的出家人因為以為人服務為主,以空為樂,沒有假日也不覺得苦。
    3. 無---無窮無盡,無所得,沒有負擔,沒有罣礙。有---有窮有盡,心中有所得,就會有罣礙。
    4. 疑心生暗鬼,一件事用自己的想法去想,會產生很多誤會。又心中有佛法、正知正見,自然不怕鬼,無有恐怖。
    5. 缺點像星星很多,優點像太陽,太陽一照,星星都不見了,說明只看優點,不計較缺點,人我之間就好相處。
    6. 一水四見,隨天人、人、餓鬼、魚蝦之別,觀點不同,就是說不要被外境所迷惑,要有正見。
    7. 一念善(天堂),一念惡(地獄),我們的心一直都在天堂、地獄來回流轉無數。如果想要在天堂裡,那就要常心存善念。
    8. 心情好壞會決定看待事物的善惡,心中想的是佛--善念,是鬼--惡念。心有妄想,如果有般若智慧,就能幫助我們身心安定。
    9. 發心開發心田,讓心能長出七寶,去供養十方世界。

    (二)與我的生活有何相關:
    1. 大師說沒錢,卻蓋了多少道場,做了多少公益。回想剛退休時,同事慫恿去買別墅,如今別墅都成了養蚊房,而自己卻能有錢悠遊寰宇享受世界美景,如大師說的:「享有」不需「擁有」。到處都有民宿,別人擁有我們隨喜就好。
    2.「空有」關係來自因果,想起梁皇寶懺裡5-6卷的解寃釋結,更深刻了解因緣果報。
    3. 大師用「尊嚴」教育大慈育幼院的小朋友們,提醒自己:女兒從小到大與我的爭執都在「妳不尊重我」,幫我了解到「尊重對方尊嚴」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體會到「看清與看輕」--在面對不如意的事時,心中要明白,做到不能一吐為快,其實也是修行,熬過來,一切雲淡風輕是很有成就的。
    4. 在困難中,受外境打擊越大,奮發向上的力量更大,相信自己是萬能的,而不是上帝。遇到困難,要用般若智慧去解決,想要說服別人,就是你要比他更有道理。對事要如永富法師說的「凡事認真,但不要當真」。
    5. 在照顧高齡媽媽時,察覺多注意老人家的心情,多陪伴,讓她開心,不要讓她有煩惱是人子的責任。
    6. 現今的人因為沒有般若智慧,把防疫假當成度假,到處趴趴走,這也說明教育的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更重要。
    7. 大師因為他人的輕忽而受餓挨苦,但不起瞋恨心,反而發願以後要普門大開,也因而有了普門寺、普門中學、滴水坊等等。也連想到早期因為創業常跟人借(利息很高)的錢周轉,當時也在心中起願,以後有錢借人,絕不拿利息。
    8. 活在世上追求幸福快樂為最重要的目標,自己因為曾走過重症挫折,所以更深切體悟:人能愈挫愈勇,能產生大的能量。
    9. 因為從小自己字寫不好看而影響成積,所以長大為師,打分數時,很高興自己有只看內容不以字的美醜為標準的正見。

    (三)如何將學到的觀念用在生活中:
    1. 當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常會覺得孩子不聽話,但如果反過來觀照自己的心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態度也有問題,先修正了以後,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2. 要時時看自己的心,是善的還是惡的,然後改變自己的心,讓心慢慢有般若智慧。
    3. 心中有佛,每個人都有佛性,佛即是人,人即是佛。佛教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所有煩惱。佛法在心中,要學佛的法,依教奉行。
    4. 觀機逗教,看事情要看源頭,因果關係,才能評斷是非,佛經中也說是非、對錯、美醜是沒有一定的標準,要有正見、慈悲心(要別人的頭或捨自己的帽子)。所謂「是佛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也是佛法」。
    5. 學佛後,對於對錯的想法,比較沒有像以前那麼的執著,現在想的反而是如何讓事情更圓融,更為重要。這是邁向般若智慧的必經之路,也是需要學習的。

    6. 心淨國土淨,如何能常保清淨心。遇到不如意的事,先反觀自己、觀照自己。去除過去執著於「善惡分明」,常提醒自己「空有不二,善惡不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與角度,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要換個角度,換位去審思。
    7. 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內心才能常保心平氣和。
    8. 六祖惠能大師,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自度應該是在「悟後起修」,當自己「習性」與「佛性」衝突時,要能借由佛法薰習,讓自己佛性顯現,慢慢減少習性。
    9. 大師講到:「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說明我們的心,就像一個村莊,如果能行三好、四給,整個村莊都能和諧。了解「空性」的道理,就能讓我們的心清淨,然後菩提月才會顯現。想到趙翠慧老師說:我們每個人頭上都有幾朵祥雲圍繞,不管是順境或逆境,大家都能夠在祥雲下享受清淨自在,佛法能讓我們不忘初心。

    三、回饋討論:
    (一)修心最重要,心中有了般若智慧,就沒有恐怖,也不會顛倒妄想。人要往內求,要有信仰,堅強起來,才能對抗外境的侵襲,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二)希望在聽了大師這六集講座後,能夠再回頭去複習大師的「般若心經的生活觀」,讓我們更體會:自在最難得,了解因緣如花開花謝,進而能達到無我的狀態,更能超越身心的限制,過一個沒有煩惱的人生,悟出「真空」才得「妙有」,感受到「無」最快樂,方是「心」的大自由。
    (三)感謝大家今天熱烈的分享。下次4/9讀書會是心保和尚的般若心經視頻。帶領人陳淑華,紀錄周財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