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佛法真義/佛法義理/四依止
    新竹第四分會 / 心路讀書會 / 紀錄:蕭 富 / 照相 /蕭 富
    出席人員:游朝江、陳淑枝、游林綉勤、許麗卿、蕭 富、江曾辛妹、顏盈婷
    等人
    帶領人:游林綉勤
    地點:新竹市法寶寺
    時間:2019年10月21日
    佛法義理:四依止
    在「四依止」這篇文章裡面游督改用另外一個問答的方式,請绣勤督導提問大家來回答;在
    一問一答下大家對這篇文章更深入了解。
    游督導分享:佛陀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陀入滅後以什麼為師,就是"以戒為師"。而四依
    止,是大乘佛教經論中用來簡別佛陀正法,依宇宙的真理,不是以個人為師,思考一下我們在
    走這個道場,是否依佛陀的教法在傳教,
    那就是一個正確的道場。四依止在提醒我們不會走錯路,像某些人說有神通,跟著在學;那就
    是跟錯了人在學道。我們要跟的是佛法的正法,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真理的法是無所不遍的、無所不在的,正法為身,豎窮三際,橫
    遍十方,恆古至今我們可以看到正法是不變的,歷古萬劫而長青,看到法的重要。佛能觀到宇
    宙的真相就能夠了脫生死,這就是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們要了解依法不依人的真理意義就在這
    裡,將來我們修行能夠成就,這才是依法不依人。

    佛法義理:四依止/95
    我曾經在我的文章〈我們住在哪裡?〉中說過,佛陀告訴我們,不可以住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裡,不可以住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中;因為五欲六塵會蒙蔽我們的心性,不能自在、不能解脫,只有增加煩惱。
    那我們要住在哪裡呢?當然,佛法是我們信仰的,我們要住在信仰裡、住在佛法裡。但是廣大無邊的佛法很多,你能住在「四依止」裡,大概就能成為標準的佛教信徒了。所謂「四依止」,就是:
    第一、依法不依人:現在的人,有的依神不依佛,有的依師不依佛,有的人依於異說,不依佛法;尤其,佛教裡依人入道的太多了。佛弟子對大德敬重,這當然很重要;最初依人學法,也不能否定這個過程。但是,真理最後要「依法不依人」,佛陀本身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注重「依法不依人」,其意義最為正確。
    第二、依智不依識:「識」,有所謂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再加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或者還有更多微細的唯識學說法。
    「識」雖然是生命的根本,但是生活中的「識」是分別意識,裡面有很多的差異、雜亂;等於一張過分的五彩圖畫,已經分不清主題了;也如一個女人濃妝豔抹,已分辨不出細膩的氣質了。「智」是般若,所謂大圓鏡智,你是什麼樣子,就還給你一個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倡導「依智不依識」。
    第三、依義不依語:全世界的各種語言不只百種之多,哪一種語言才是佛法?其實,語言只是一種符號,不值得說我依英文、依法文、依日文、依華文;最重要的,不管哪種語言,都是用來詮釋佛法義理的,我們最終還是要「依義不依語」,也就是要依個中的道理、意義。
    比方說因果、緣起、佛性、三法印、四聖諦,不論用什麼語言闡述,它都是佛陀親口說出,意義都同一個;南北傳的佛教也好,原始、現代的佛教也好,真理、真義是不會改變;語言只是工具,如標月之指,當你得月時要忘指,不能不「依義不依語」。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法在佛世時,也有接引眾生的方便法,我們承認方便的重要;但是這些方便,等於是小學、中學的程度,還不夠高,只能用這種簡單的道理來接引他,給他利益、給他歡喜。換句話說,佛法有了義、不了義;不了義是方便道,了義才是究竟的解脫道。所謂般若是解脫道、菩提心是解脫道,這許多佛法修行的究竟目標,就是讓人解脫煩惱,離苦得樂。萬種的方便,歸根結底,就是人生要喜悅、要解脫、要超越,要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度,和我佛如來同樣地把精神、心胸擴大到虛空,那才是真正的佛心佛意。
    所以四依止: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識,三、依義不依語,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認為佛教徒應該以此作為學佛的準則、信仰的準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