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多聞樂活讀書會
    主題:般若心經-「無」最快樂-心的大自由
    時間:7月4日(週四)2-4點
    地點:10樓1002室
    帶領人:劉珍美
    暖身、回饋帶領:耿毅
    記錄:陳淑華
    參加者:8人,劉珍美、劉珍齡、耿毅、周財生、鄭月娥、賴平熙、陳淑華、張如貞
    一、暖身帶領(耿毅):大家一起玩,集身上所有卡、及一元銅板的遊戲,擁有最多的,就贏了,這是童年時代的把戲,沒想到我們這些老頑童也玩的不亦樂乎。

    二、帶領與討論(珍美):
    (一)菩提薩埵是什麼?要如何成為菩薩?
    答:就是菩薩。要以無所得,才能成為菩薩。
    (二)無智亦無得,是什麼意思?
    答:以無分別,沒有六根、六塵、六識、十二三因緣、四聖諦、大圓鏡智等有為法,而進入空性的無為法境界。
    (三)為什麼「無」很好,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答:1.意思就是有相、有對待、有執著、有人我,就與真理不相應,無相的、無我的、無對待的,與真理就能相應。2.一對夫妻救小偷的故事,得到的啟示:因果報應-無所得對待,或許就是無得而得。3.聯想到一個好的、壞的,都會回到自身的因果故事:施食給乞丐餅吃,最後竟因一個慈悲心,救了自己兒子的性命。所以大家一致認同:要多做善事,才會有好報。
    (四)如何成就菩薩道?
    答:要無相、無我、無住、無修,才能稱為菩薩。無相:不著相,無我:不執著,心中沒有「我」,做人、做事,心中不存著我。無住:心中沒有煩惱,沒有分別心,只有清淨心。無修:無得而修,行、住、坐、臥中不著相,無我、無住,超越有為法。
    (五)舍利佛挖眼,為何還不能成就菩薩道?
    答:因為心中存有瞋心,還有「有恩於人」「有對待」「有高下」「有分別心」,這樣就不能進入菩薩道。起了瞋心,就有我。菩薩要無我。小乘-獨善其身,自利;大乘-無所得,自利利他。
    (六)我們在社會上,在家裡生活,要如何體會「無」的道理呢?
    答:家裡有一些是是非非,人家說你幾句,無關緊要,不計較,什麼人對你不好、障礙你,不要緊,我無瞋恨、無報復心。因為你把自己安住八在「無」裡面,所以就很有力量。
    (七)如何享受無的快樂?
    答:無為-順其自然。無動-意念專注。無住-沒有煩惱。無念-沒有雜念。
    要做到以上四點,知道:
    1.了解緣起性空,知道因緣觀,就能淡然去看開一些事情,不會被外境所轉。2. 學佛後,懂得因果業力,就懂得尊重別人不同的意見。知道學佛前,不容許別人批評是錯誤。
    (八)行菩薩道會傷害自己嗎?
    答:有我就會傷害,無我就不會傷害。
    (九)人生有很多的毛病,從那裡來?
    答:從罣礙來,罣礙又從哪裡來?從疑心病、嫉妒心來。例如:因為家人晚睡,擔心他身體會生病,規勸不聽,而罣礙,進而影響自身,大家一致認為先規勸,再以各人業力各人了的心態,而放下。
    (十)涅槃又叫什麼?如何才能涅槃?
    答:涅槃又叫滅度。把煩惱滅了,就叫涅槃。
    (十一)滅是滅哪兩種障礙?度是度哪兩種生死?為何要滅所知障?
    答:滅: 煩惱障、所知障。度: 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所知障是一種執著、成見,有分別的知識。所以有了般若智慧,就要滅所知障。
    (十二)何謂分段生死?
    答:就是一期一期的生命,也就是在六道輪迴。
    (十三)何謂變異生死?
    答:一個人的生死、進化,在變異中,逐漸的進入佛道,生死去了,慢慢地就可以成道了,不須要經過分段。
    (十四)何謂涅槃?何謂證悟涅槃?
    答: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死。證悟涅槃是成正等正覺,就是證道,不是「死」的意思。
    (十五)夢窗國師有哪四句話?
    答:無病是第一利,知足是第一富,善友是第一親,涅槃是第一樂。
    (十六)世界上什麼最快樂?
    答:涅槃最快樂,涅槃裡沒有生死、沒有生滅,是完全的人生。
    (十七)涅槃裡有哪四種德?
    答:常、樂、我、淨
    世間不常-涅槃是恆常的生命,世間不是真樂-涅槃是真的快樂,世間沒有真我-涅槃裡才有真我,世間上沒有真正的清淨-涅槃裡面才是真淨。
    (十八)佛住在哪裡?
    答:住在般若、住在信仰裡。
    (十九)何謂業障與業感?
    答:業障-前世與現世造作錯誤行為,障礙現世或來世的果報。業感-因為業障而有感應。譬如:同樣是水,六道的生物,感受到的形狀,都不一樣。
    如同觀世音示現,也是隨著每個人的修行程度不同,看到的相,就不一樣。
    (二十)何謂緣起性空?
    答:緣起-緣生緣滅,隨業識而產生的因緣,是無常的,所以要珍惜,是世間法。性空-真如本性,我們的佛性,是出世間法。緣起性空是一體兩面。
    (二十一)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何意?
    答: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菩薩,都是依照般若心經來修持,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成佛。
    (二十二)般若心經的大概意思是什麼呢?
    答:它是除去物質、除去痛苦、除去嫉妒、除去對待,讓天下一家、讓世界和平、人我一如,大概這就是《般若心經》的意思。

    二、回饋(耿毅):
    (一)好喜歡這個讀書會,自己在家裡一再研讀,不懂菩薩為什麼是無修,經過大家討論才知道原來是菩薩已經到達空性、無為而修的境界了。
    (二)在無與空之間,我了解到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所謂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在人生中,無即有,有即無。在有生命時要我願無窮,要有目標。這心經不錯,是個哲學課。
    (三)讀心經能舒發心情,讓心的改變,是我們讀心經最大的收獲。
    (四)很高興第一次來參加這個讀書會,看到帶領人用重點提問,覺得很棒,進來太晚有點可惜,借心經能修正自己的執著習氣。感想是我們的心境要常放空,才能放進一些善知識。
    (五)讀書會,大家都能踴躍發言,集思廣益。感受是每讀一本書,對於佛理就有一些體悟,覺得道業在增進中,很珍惜每次的聚會。
    (六)感謝大家,覺得做記錄是一個很好的復習方式。雖然有點累,但卻能從中獲益良多。我經由每天虔誠的唸誦心經,覺得心情平靜了很多,我以不強求、隨緣的心來學習。
    (七)謝謝帶領人,不只重點提問,提問有技巧,不只提問,也把故事裡的公案潛藏的智慧點出來,值得學習。而她還沒受過帶領的培訓。十月後普門寺有帶領人培訓課,希望大家都去參加,提升帶領能力。

    三、總結(珍美):
    謝謝大家給我的評論。感想是要把握當下,遇到困難時要轉念,學習放下,希望大家都能過著無住的生活。謝謝!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