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琴督導長課程

    《星雲大師拳集》16佛法真義
    導讀人: 陳翠琴督導

    「佛陀在哪裡」 P.8每日早晚禮拜;寫《釋迦牟尼佛傳》,我也很用心去體會佛陀住世,飛機上瞭望藍天白雲;坐船,在海洋上飄;印度去3次,佛陀就在我的身邊;心中有佛時,佛陀就與我同在;而我自己更直下承擔:「我是佛」,待人處事上就會產生很大的提示作用:慈悲的愛語;信心、希望。皈依典禮,一個人心中有佛,所謂「朝朝共佛起,夜夜伴佛眠」肯苦苦尋佛的蹤跡,驀然回首,原來佛在我的心中。承擔『我是佛』,人生就會不一樣;日日夜夜有佛伴隨左右;

    「行佛」P.11我信佛,「我求佛」、「我拜佛我念佛」、「我學佛、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行佛的慈悲、喜捨、無我、忍耐、平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信受奉行,就是行佛;解行並重」、「福慧雙修;曹仲植行佛;他總是說:「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行佛』而已。」提倡「行佛」真正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自覺自悟的「行佛所行」,佛法才能真正使我們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於人間

    「我是佛」P14肯定自我 人人都有佛性 直下承擔 例:三壇大戒、信徒/禪師、法融禪師/椅子、慧忠國施/徒弟、大師/信徒、皈依
    佛有過去的諸佛,有未來的諸佛,也有現在的諸佛。如《法華經》裡,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人能成佛,佛是人成,人成即佛成;

    「佛道同光光無礙」P17 藥師法會與彌陀佛七法會 衝突? 東、西只是依人的思維習慣;佛的光明,無數無量無邊,光光無礙只要契合佛的慈悲,心意相通,感應道交,念一方佛即念十方佛,恭頌普門品、藥師經、 阿彌陀經、 禮藥師佛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拜阿彌陀佛也可以求得無量壽
    眾生有分別;在佛的世界則沒有分別。

    「同體共生」P20人在世間生存,不可能單獨存在, 生命共同體,彼此都需要仰賴眾多因緣才能存在, 宇宙世界就是一個大我的生命, 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六根是身體的一部分, 地球: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百喻經:蛇頭蛇尾故事;宇宙間的一切,彼此都是互相依附、賴以生存的生命共同體;異中求同,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就能眾緣和合,共生共存;生命融入到國家、民族、宇宙之間,彼此同體共生,社會就能和諧。盡我的一點心、盡我的一條命,把生命擴大到全世界;一滴水/融入大海、讓花草的生命得以多采多姿的成長。

    「地球人」P23台灣來的和尚、外省人、大陸和尚自許做個「地球人」思想裡,我是「在一家保一家,在一國保一國」 巴西沒有本地人,凡是住在巴西的,都是『巴西人。建立尊重包容的觀念,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世界裡;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能有多大 男人、女人,老人、青年,士、農、工、商…華嚴經》說: 出家無家處處家 憨山大搭師…等不同的區別 人人都能把地域的觀念都去除,大家都是地球人,不是很好嗎?

    「得大涅槃」P26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叫「涅槃」。涅槃,是圓滿止息、寂靜、清涼、安樂、微妙、吉祥的意思 四德:常、樂、我、淨不是世間法 : 沒有生死,沒有生滅,沒有對待,沒有人我, 世間法都是有生死、有貧富、有智愚,有對立,有我、人、眾生; 在部派佛教認為,是滅卻煩惱的狀態。其中又有「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在世間就可以涅槃。涅槃,是無我的,但不是死後才無我,是一種悟境,P26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叫「涅槃」。涅槃,是圓滿止息、寂靜、清涼、安樂、微妙、吉祥的意思 四德:常、樂、我、淨不是世間法 : 沒有生死,沒有生滅,沒有對待,沒有人我, 世間法都是有生死、有貧富、有智愚有對立,有我、人、眾生; 在部派佛教認為,是滅卻煩惱的狀態。其中又有「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在世間就可以涅槃。涅槃,是無我的,但不是死後才無我,是一種悟境,是超越,是神聖的,不生不滅、最高的境界,才稱為涅槃。

    「提放自如」P30一筆字靠心力的幫忙,一筆從頭到底最喜歡寫的,還是「放下」意義: 沒有提起,就不懂放下提起的時候,提起:要負責要奉獻很重要,生活中不要計較,不要比較,不要給功名富貴、貪瞋愚痴來束縛,自己就放下 自己就自由自在了責,提起時,要賣力 放下: 煩惱、計較 佛祖救我的故事 當提起就提起,當放下就放下;能如此,就是學佛最好的修行。

    「頓漸平等」P33 八宗~禪宗:達摩|五祖:南宗/惠能・北/神秀 又稱南頓北漸˙南頓:重在頓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戒、定、慧。 北宗:主張漸修 「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對戒定慧有不同看法;六祖惠能大師則以「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來解釋戒、定、慧。惠能大師講的是心地法簡單說,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依順序漸進,經長時間修行而覺悟者,稱為漸教門 「人有南北,佛性哪裡有南北「理上有頓悟,事上要漸修」「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華嚴五祖圭峰禪師,他把修行分為: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漸修漸悟、頓悟頓修四種。要互相包容,互相容許異己的存在P33 八宗~禪宗:達摩|五祖:南宗/惠能・北/神秀 又稱南頓北漸˙南頓:重在頓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戒、定、慧。 北宗:主張漸修 「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對戒定慧有不同看法;六祖惠能大師則以「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來解釋戒、定、慧。惠能大師講的是心地法簡單說,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依順序漸進,經長時間修行而覺悟者,稱為漸教門 「人有南北,佛性哪裡有南北「理上有頓悟,事上要漸修」「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華嚴五祖圭峰禪師,他把修行分為: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漸修漸悟、頓悟頓修四種。要互相包容,互相容許異己的存在。

    「男女平等」P37 佛陀提出「眾生平等」的先進觀念 倡導「種族」的平等主張空有平等、事理平等 中道理,才能從差別、矛盾中取得平等人人具有的佛性,都是平等圓滿的,孫中山先生說:「立足點平等,不是齊頭式平等。」法性都是平等的男女平等,由於東西方文化觀念不同,對女人的評價也有極大的差異佛教,常有人拿「八敬法」為藉口,壓抑比丘尼佛陀制「八敬法」,是為了讓女眾出家能被當保守的印度社會接受的權宜之法 佛教的觀來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是平等不二的,哪裡還有男女的差別 點人權的平等,更重視「生權」的平等,主張「眾生皆有佛性」,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即對一切眾生生存權利的維護,這就是平等的真義了!

    「平等的重要」P40 佛陀的教法: 道理真正給予人生增加財富,智慧,安定,悟道慈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智慧,有三種智、三種慧,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或是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 忍耐,忍是力量、忍是智慧,忍是處理世間問題的一顆寶珠 還有: 無常,止觀,苦行,恭敬以上都能冠上「平等」,那佛法的價碼就會奇高無比 「平等」才是佛法真正的中心「大地眾生,一切平等,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佛陀對於平等是很重視的。世間應該是「你我要平等、事理要平等、貧富要平等、智愚要平等」〈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所有佛教的宗派、教理都應該平等;所有的慈悲、忍耐、慚愧、感恩都要平等 「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等。」

    「發心的次第」P43省庵大師: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信佛的功行、信仰的次第高低,大概都是從你的發心來評鑑、來論斷。在修持慧解、信解行證上,發心愈多、立願愈堅,成就便會愈大。 「發心」也有不同的層次與次第。你在世間上,可以發「增上生心」,增加世間法的財富、名位;或為法發出離心而出家的,就容易入道?;真正的佛法: 能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
    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菩提心主要是以人為尊,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夠犧牲奉獻的人,才是菩薩,才是發菩提心的人,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以菩提心為本,以菩薩道為行,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主旨。用增上心來開發心田,要用出離心來耕耘心田,要用菩提心來播種心田;要開發心裡的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慚愧等寶藏,發心待人慈悲、發心精進修行、發心改變氣質、發心減少煩惱。

    「如來十號的意義」P298*如來 應供 正遍知 名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佛陀名字:可以表述:人格和行誼表達;大家熟悉;合乎口語;合乎人心;*統一稱:佛陀名號;還給佛陀本來意義

    「苦行的意義」P301*佛教講人生是苦:目的不是要人吃苦 但人生要吃苦 才能達到自己要的目標,是必然的,*是梁師益友、用它來強化忍耐、辛勤、發心;成就:智慧、勤勞、明理、緣分有:一個基本因緣 要苦行作助力*苦:不當—不推廣;正當:努力 勤勞 負責 擔當。如佛陀六年苦行是經過, 不是究竟,但苦行須要有智慧與世間天地人和、與種種因緣結合在一起;才是助道的資糧。

    「愛欲的昇華」P304*娑婆世界: 人欲橫流;天界六欲天、色界天 都有欲。
    *好:善法欲 不好:染汙欲;欲是不能免除;是人聲善惡交會點,想作:聖賢、士農工商各種的欲望 如:愛情+五欲*處理方法:1.昇華成慈悲 2.可以代替 3. 用思想意念化解 4. 用勞動服務減少欲望 5 唱歌發洩情欲 ,大眾中活動減少情欲 6.智慧不明勾起情欲,用正念調整 *佛教傳播信仰 就是要眾生對五欲六塵減少知足 進而成長善法欲成長 提昇昇華 擴大 (吾有法樂 不樂世俗之樂 )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