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南台三-羽讀諸友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5 年前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琴督導長主持主題論壇
    星雲大師「我不是呷教的和尚」

    日期:2019.4.23(星期二) 13:30:15:30 網站上傳: 林孝雄督導
    出席人員:羅妙琴督導長.徐牡丹會長.蔡瑞蓉督導.葉淑芬督導.
    林孝雄督導.周實寬督導.洪健壅督導.李\奕慧督導

    「我不是呷教和尚」分享
    與談人分享人:徐牡丹會長
    旣爾功力必不唐捐------為人間多做一些事
    我對佛教的寜靜革命 P228
    印光大師---除「三濫」
    不濫傳戒法 不濫掛海單 不濫收徒眾
    ★傳三壇大戒,海內外不只十次以上 (1977開始)----為了樹立戒幢。→慎重
    ★佛光山有3、5千個床位供掛單-----想讓大家參與法會,長養菩提心。→謹慎
    ★大師有一千三百多出家弟子,數百萬個在家信眾-----續佛慧命。→審慎
    2.太虛大師三種革命
    我對佛教的寜靜革命 P228
    印光大師---除「三濫」
    不濫傳戒法 不濫掛海單 不濫收徒眾
    ★傳三壇大戒,海內外不只十次以上 (1977開始)----為了樹立戒幢。→慎重
    ★佛光山有3、5千個床位供掛單-----想讓大家參與法會,長養菩提心。→謹慎
    ★大師有一千三百多出家弟子,數百萬個在家信眾-----續佛慧命。→審慎
    2.太虛大師三種革命
    星雲大師主張「寜靜革命」是富有建設性和增上性的,有除陋更新的意義,
    一種讓大家不自覺中歡喜接受的革命
    教理革命
    黃金是毒蛇、夫妻是冤家、兒女是討債鬼?→淨財為善、家庭人倫、四小不可輕
    人生是苦→佛教注重喜樂
    四大皆空→「空」是建設「有」
    無常→人生因改變而充滿希望
    放生→環保、四給
    三好→對治三毒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民主平等、自由尊重
    教制革命
    佛陀制戒是「隨遮隨開」,是隨著代人心、生活習慣、文化風俗而加以進化的。
    百丈清規→太虛教制革命(有開創性,功敗垂成) →大師與時俱進,以智慧針對不合時宜戒律進行寜靜革命
    四眾平等
    六和敬
    偏坦右肩
    八敬法
    沙彌十戒
    過午不食
    佛門師徒
    教産革命
    出家人擁有財富,都是用在弘法利生和社會公益上,為何不能擁有正當的經濟活動?
    現代一般佛教寺院經濟來源為何?
    法會油香
    經懺佛事
    四事供養
    化緣為生
    房屋收租
    書畫藝術
    法物流通
    素食餐飲
    弘法事業
    10, 觀光朝聖
    佛教裡,財富的獲得應從修善培福、廣結善緣而來,一切所得皆有「因緣果報」的關係。大師提倡「以智慧代替金錢」「權錢分開」「不私自化緣」「不和信徒共金錢往來」「回歸常住 利和同均」「善用淨財、觀念健全」,才能讓道場永續發展。
    結語
    我這一生在佛教裡,為了讓佛教跟上社會的進步,在思想上,我無時無刻都在更新;在實踐上我經常不斷地在做調整。雖然我知道佛教必須改革,但往往都不是「一腔熱血」去革新,我提倡「寜靜革命」有進有退,有行有止 ,雖然不能必立竿見影之效,然行之有恒,也會慢慢克服一切。

    二、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對佛教有什麼創意 P268
    為了佛教,我好像什麼都要去做,我要為佛教「但開風氣不為師」; 我要為了佛教「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 我要為了佛教「發心走出去」,努力帶動佛教走向人間、走向社會。我好像忽然看到萬千的群眾,在向我招手,我必須要弘法利生,我要為佛教開創新局。
    大師自覺 : 「凡事須要重建的時代,要有新思維、新觀念,要重新估定世間的價值」「佛教不能只是契理,重要的還要契機」「有心、有力,創意就源源不絕」
    音樂
    兒童班
    雲水醫院、雲水書車
    「結緣、布施、報恩」是我設立滴水坊的宗旨。因為我有才能報恩; 我窮,只能接受別人的給予,哪裡有辦法來報恩呢?其實不一定是富人才能報恩,我們說一句好話,給人一點服務、一個敬禮、一個笑容、一個合掌,都是報恩。想到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來自社會的支持,滴水之恩,能夠湧泉以報,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平安燈
    佛光祈願文
    美術館
    園遊會
    二、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對佛教有什麼創意 P268
    為了佛教,我好像什麼都要去做,我要為佛教「但開風氣不為師」; 我要為了佛教「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 我要為了佛教「發心走出去」,努力帶動佛教走向人間、走向社會。我好像忽然看到萬千的群眾,在向我招手,我必須要弘法利生,我要為佛教開創新局。
    大師自覺 : 「凡事須要重建的時代,要有新思維、新觀念,要重新估定世間的價值」
    「佛教不能只是契理,重要的還要契機」
    「有心、有力,創意就源源不絕」
    音樂
    兒童班
    10,雲水醫院、雲水書車
    「結緣、布施、報恩」是我設立滴水坊的宗旨。因為我有才能報恩; 我窮,只能接受別人的給予,哪裡有辦法來報恩呢?其實不一定是富人才能報恩,我們說一句好話,給人一點服務、一個敬禮、一個笑容、一個合掌,都是報恩。想到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來自社會的支持,滴水之恩,能夠湧泉以報,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10,平安燈
    11,佛光祈願文
    12,美術館
    13,園遊會
    結語:
    「法無定法,…真理的法不可以改變,世間做事的方法,可就不一定了」,創辦
    佛光親屬會、勝鬘書院、都市佛學院…三位女眾羅漢、三好體協、世界神明聯誼會、菩提眷屬祝福禮、功德碑牆、春聯、國家殿堂講經、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等,每一件事的觸發,各有因緣,重要的是,因為有一個核心-----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而創意,就是從關注而來。

    三、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P320
    社會上對人間佛教有些疑義,如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許多活動和學佛無關; 人間佛教沒有修行,沒有神聖性; 人間佛教的傳承是什麼?有哪些成就者?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
    大師提出20則對人間佛教原意的體認,歸納為以下幾點:
    人間佛教的精神:肯定自己,承認「我是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人我一體」,彼此不對立。傳承「緣起中道」的真理。
    信仰是複雜性的、多元的,人間佛教的包容會圓滿一切宗教的說法。任何宗教真理都不能解決別人的問題,各自的業力,要各自去解決。悟道以後,會有般若智慧處理自己,自我解脫。生命永恆、生命不死--輪迴是無限的未來,這就是真如佛性,就是神聖性,就是人間佛教。
    人人有佛性,信仰可以決定人生未來的一切去向; 信仰的能量,決定超越的層次,若能量不足就不能超越,甚至成為所謂的「焦芽敗種」,被自然淘汰,也沒有辦法。而通過人間的道德、所有的善事、人格的慈悲等善法,可以讓自已達到更高的境界。
    以「六和敬」為基礎的共修,在眾中能自我管理、自我清淨、自我教育。不管別人怎麼分別,自己的信仰都是至高無上的。
    在人間佛教的信仰裡,沒有時空的對立,也沒有生死的憂慮。我們所求得的,在消極上說,沒有恐怖,沒有顛倒,沒有沉淪,不會破碎; 在積極上,生命可以更幸福,更安寜,更平靜、更自在、更解脫。

    「我不是呷教和尚」分享
    與談人分享人:周實寬督導
    我的信仰歷程 p117
    在佛教的信仰裡講究發心,發增上心的,是人天乘的佛教,是人間入世的佛教,發出離心的,是聲聞,緣覺乘的佛教,是對世間不愛不執的佛教;把出世的思想,加上入世的發心,融和起來,就是菩薩道的佛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

    危難存亡生起信仰能源,,在我十一歲那一年的冬天十二月,日本人很快速的打到了南京,南京在哪裡?我並不知道,不過曉得那邊的戰爭危急,火光連天,連我們在百里外的家鄉,都看到紅色的天空,我外婆家裡的幾個舅舅,也都忙著往後方逃亡,而逃亡的那種慌亂,悲情,以及「有今日不知有明日」的徬徨,我也一一細述。我記得那是嚴冬大雪飄的時候,我扛著兩條被單,跟著難民一起在逃亡潮裡,往後方撤退,哪裡是後方?哪裡是前線?我也不懂,雖然很幸苦,但也覺得很好玩,還趣味的跟大家唱「逃亡到哪裡,流浪到何方?」後來多次的在槍林彈雨中冒險前進,在日本人的追趕中,在滿地的死屍中行走,甚至怕被日本人刺殺,就躲藏到死人堆裡面,在那時候,才知道要念「觀音老母」會來解救我們,原來,在人生危急艱難的時候,信仰的能源就會隨之生起,會感覺到信仰很重要,要有了信仰,才會有「觀音老母」救我們平安,這時候,無形中感覺到我的信仰進了一步。

    禮拜觀音心靈開竅增慧 我記得,當時有一位老師,不斷打我的手心,叫我罰跪,因為我不會記憶,不會背書,罵我笨,嚴格的教育,使少年生活更加痛苦,有一天,覺民老師教訓我說:「那麼笨,要去禮拜觀世音菩薩來增長智慧聰明啊!」一句話,讓我升起無限的希望,也記不得手掌心的疼痛了! 我本來就對「觀音老母」非常的信仰,但是在寺院裡面,要想去拜「觀音老母」也不是這麼容易,因為叢林寺院裡,沒有這樣的地方給你個人自由行動,我只有半夜三更偷偷的起來,在佛學院一個小佛堂禮拜,我虔誠信仰,一心一意,恭敬跪在觀世音菩薩的前面禮拜。念著「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朦朦,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的偈語。
    有人鼓勵我:「繼續禮拜,觀音菩薩會為你摩頂授記,或者為你加持,甘露灌頂」我深信不疑。說來也真不可思議,數月之後,我真的比過去更增加了記憶力,當然,並沒有看見菩薩來為我摩頂甘露。但是,很奇妙的,也是菩薩加持吧,!我忽然像點亮心光一樣,不但恢復了記憶力,也感覺到自己更加聰慧靈敏。老師的課本,一篇《古文觀止》只要讀一兩遍,我就很快能夠背誦了,從此,雖不敢說平步青雲,但在課業方面也就非常順暢,這是我感覺到信仰不可思議的感應。這時候,讓我對佛教的信仰更加的認識,懂得了一點其中的奧妙。

    拜佛念佛發願行佛奉獻 看不到弘法利生的情況,不禁發願,;我不只是拜佛,念佛,我將來要行佛,我不要做靠佛教吃飯的人,我要為佛教奉獻,我要為教發揚,我要為教努力,甚至我要犧牲殉教,我要讓佛教靠我,也可以說,就這樣奠定了我對信仰的肯定。同時,我也感覺到佛教裡面的制度有一些弊端,所謂世間萬事萬物「日久則生弊」心裡也想要有所改良。這時候,太虛大師的「三革運動」進入了我的心房,感覺到自己不只是做一個信佛者,我還要做一個行佛者。

    弘法利生效法歷代祖師 我發願;我不做佛教的寄生蟲,我不要做佛教的分利者,我不要做一個懶惰的出家人,我不一定要佛祖來幫助我,我要幫助佛陀來弘法利生。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就感覺到自己應該要走出寺院。也是奇妙的因緣,後來做了將近二年的國民小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之後,更覺得要走出求佛,靠佛的圈圈,應該與苦難的眾生結合,也覺得自己的信仰又再進步,又增長。我想,應該這個時候的信仰,進入到高等學校的程度了。我對佛教的信仰,信心,除了承受佛法的教薰陶,讓我蛻變,昇華以外,有一些好人好事給我嘉勉,我都沒有特別在意,反而是一些枝末細微的事情,可以說,給我增加了對佛教更深遠的信心。例如;有人嘲諷,聽說什麼人把寺廟建的如何莊嚴堂皇,用了什麼高貴的材料,我心裡想,無論怎麼金碧輝煌,又怎麼比得過極樂世界的美好莊嚴呢?建設佛光山,多少人讚嘆我在有限的數十年生命中,在全世界能建二.三百個寺院,我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因為這只是當然之事,是藉十方善緣也是信徒共成,我在其中,提供的只是一點願力而已。

    大師說: 呷教,就是靠佛教吃飯,我希望佛教靠我,我不要靠佛教,也就是不要做一個「呷教」的和尚,我要給人,不希望人家給我,「佛教靠我」這句話,成為我心中的一盞明燈、

    「我不是呷教和尚」分享
    與談人分享人:李奕慧督導

    在受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的藴育中,默默的學習,靜靜的長大,總想著如何報答佛教的恩德,師父志開上人「半碗鹹菜」的恩德讓我立下弘法利生的志願,發願要給人,不希望人家給我;為教育貢獻所有,有了服務大眾的人生觀,就不會辜負自己的一生,未成佛道先發心度眾,發願做一個菩薩,不做焦芽敗種,人身可貴,生命存在的的意義,不能離開大眾,不能離開對社會的貢獻,不能輕慢虛度,否則,只是做一個飯桶或衣架?那又有什麼價值呢?記不得那個出版社徵搞我寫了一篇文章,還得了一百五十塊獎金;在台灣五十年代,物資普遍缺乏的社會,非常高興的用這筆錢買了一本《辭海》,並且在第一頁寫上:「這本無言的老師,將伴著我度過未來無數的歲月,讓我見識天下,甚至可以奮起飛揚。」感到自己非常的幸運,除了勞務、做飯以外,又添了一項能為佛教貢獻的地方,那就是可以用寫文章來護持佛教。生命的意義在於貢獻世間,以無為有,無,不是沒有,只要有發心,它是無窮無盡,無限無量的;以退為進,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在佛光山度過六十歲生日,就毅然退位,離開佛光山住持之位了。為了不讓徒眾養成依賴的習慣我興起行走天下去弘法的念頭,想不到因為退位反而以退為進,讓人間佛教走了出去,有多位學者說,過去佛陀把佛教帶到五印度,而佛光山把佛教帶到伍大洲,成為第一個將漢傳佛教國際化的教團。我一生就是這麼簡單的信仰,既然住在佛教寺院裡,受的是佛教的營養,信徒的信施,就要為佛教生、為佛教死,不能沒有公平正義,也從來沒有改變過信仰;發願「不要吃教」,也發心護法衛教。珍惜師長諄諄教誨言語,為了佛教,多少屈辱,多少忍耐,多少苦難,多少辛酸,如陶淵明詩云:「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造夕思雞啼,及晨願鳥遷」在這樣極度飢餓的情況下,恐怕是罹患糖尿病、心臟病,最大的原因了。為了佛教,積極奮發,立下了四給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注意形象,行止威嚴莊重,為教爭光榮,耕耘文化教育,慈悲行善、布施,堅持本土化,以空為樂,「嚴以蔶己,寬已待人」的胸襟,非佛不作,廣行弘法服務,獲得十方助緣;在少欲知足的修道生活中,全心全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要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等,做一個像樣的佛弟子。 佛光山開山以來,在這五十年當中所有使用的桌椅、拜佛的蒲團,都是我個人
    靠著一些文字的收入來供養常住。我自己不做社會的消費者,不做常住的消費者,我還要為佛教增添收入。 我不做「呷教」的和尚,甚至要供養給廣大的眾生。因為重信承諾要把佛教雜誌如期出刊,記得在民國四十年〈1951〉初編《人生》雜誌的時候當時因為編輯的工作,借住在台北善導寺,為了節省一塊錢的公車費,就走路到萬華的印刷廠去做校對工作,為了怕驚擾人,忍耐靜靜等待,正當此時心裡想我真的餓了就到廚房吃吧,經過廚房,看見裡面正在準備請客的餐飲,那種忙亂的樣子,我一個人也不認識,實在不好意思進去要飯吃,所以就從廚房外面的一條小路,直接下山回台北了。當時飢腸轆轆,也沒有什麼怨恨之心,但是當時就立志,假如將來有辦法,一定要給大家吃飯,我可以做不吃教的和尚,但是我不能不讓大家吃飯,發願將來一定要「普門大開」,歡迎要吃飯的人都進來,不必問來客的姓名,他吃過就可以走了
    一本初心,不做一個吃教的和尚,也不做被社會養活的人。盡自己能量給予社會溫暖,先做一個服務的和尚,做一個弘法利生的和尚,做一個文化的、教育的、布施的和尚,少許布施就能改變人心觀念,做一個給社會溫暖的和尚,把佛法流傳做供養十方的和尚,不要做吃十方的和尚,要把自己視為是佛教的信徒之一,為了佛教,做一個犧牲奉獻的和尚,先廣結善緣,做發心的菩薩,不要做「呷教」的和尚,要有「佛教靠我」的承當。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