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福田讀書會第三組組長羅妙琴督導長帶領導讀
    《人間佛教幸福百法》「命運」
    日期:2019年3月5日 普門寺社教館 13:30-15:00
    導讀人:教師分會 徐牡丹會長 網路上傳;林孝雄督導

    「貧富貴賤」

    我們生活在人間,必須有一些資糧。就算是在深山修行,也須找到水源充沛與山果豐美之處,才能安心自修。世間有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碼的條件。一旦有了這些基本的訴求,才能進一步完成生命更高層次的目標。
    可惜人們錯把追求物質當作了人生的目的,那就發展出計較與比較之後的貧富差別,比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富家一席酒,窮漢半年糧。」「寧吃少年苦,不受老來貧。」「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難倒英雄漢。」這些都是來自民間深刻的感嘆,但是貧與富,自有其因果來由,以下四點說明:

    第一.富足來自知足:知足第一富,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正是安貧樂道的典範。台灣首富郭台銘接受媒體訪問時,他說因為父親是公務員,從小給他們安貧樂道的身教。所以,雖然已經身為首富,但是最快樂的事還是吃一碗媽媽親自煮的麵。這時候,坐在老舊的藤椅上,比別人坐在高級的沙發上還要滿足。郭先生是真富足之人,所以能有這種體認。一個人擁有再多,如果內心不知滿足,那種精神上的貧窮更加可憐!所以,人的富足並不是看在金錢數字上的多少,而是看一個人知足或不知足。

    第二、尊貴來自謙卑: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由於水性謙下,總是往低處流,所以世間萬事萬物都受到流水默默的哺育。世界最高屋頂的喜馬拉雅山冰川,所蘊育的七大河流:恆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怒江、長江、黃河、湄公河,提供了亞洲印、中、尼、泰……等,十數億人民的水源。所以山頂上冰雪的高貴,恰是來自謙下的流水。有德的君子,他的尊貴,正是因為他的謙下利民而不自以為崇高。
    第三、貧窮來自慳吝:什麼是真正的窮人?欲望無窮就是一種心裡的貧窮。人的心田,並不是用來生長欲望的,而是用來生長菩提慧命,以圓滿人生。其實,任何人出生到世間,這宇宙間的財富,都有他的一份,所謂的「一枝草,一點露。」但是,要取得財富,必須先把「手掌放開」。如果你始終緊握著手裡的舊物,又如何能取得新的資源呢?想要圓滿人生,首先要有「同體共生」的認識,能「喜捨」才是真正的富有。
    第四、卑賤來自憍慢:「憍」,就是自大;「慢」,就是以己之長,辱他之短。佛經云:「若憍慢生,則長養一切雜染之法。心不謙下,由此則生死輪轉,受無窮苦。」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因為憍慢,所以不畏造惡受果報、不願悔過,也不精進於修行萬善。佛陀時代,時時陷害佛陀的提婆達多,因為憍慢,竟想以世俗的領導權來取代佛陀內證的光明,卻永遠受到世人唾棄。佛陀的侍者阿難,則因為具有謙下的美德,人人都稱他為「尊貴的阿難尊者」,直至今日,還受到大家的讚揚。

    所以,關於「貧富貴賤」的因果:人之富是知滿足,人之貴是能謙下,人之貧是不知捨,人之卑賤,是因為憍慢自大。以上這四點,可供參考。
    第一、富足來自知足。
    第二、尊貴來自謙卑。
    第三、貧窮來自慳吝。
    第四、卑賤來自憍慢。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