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 文章:「星雲大師現代詮釋─般若」 取自《人間福報電子報2018-11-08》
    時間:107年11月9日19時至20時40分
    地點:佛光山金蓮淨苑會議室 帶領人:楊婉霜 紀錄:盧志榮
    參加人數:共七人
    帶領人:
    一、 帶領人先唱揚州小調「十修歌」暖身,因為這次去受菩薩戒時,星雲大師與大眾接心時,由法師們領唱,非常感動。

    二、 每人輪讀後,帶領人提示文章的關鍵與重要字句,何謂「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三、 何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何謂「正見?」,就是星雲大師所說:「即離諸顛倒邪見的正觀,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因果的智慧,是透過三法印、四聖谛、十二因緣等佛教教理來觀察宇宙萬象而獲得的正確見解。學佛應該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恆。有了正見的智慧,對於是非、善惡、真偽才能做正確的思惟判斷,發諸於身口意才有正確的行為,而不至造下三塗之因,自然免受五趣輪回之苦」,勝鬘經曰:「非顛倒見是名正見」。

    四、 請大家分享「如何布施,才會有般若?」。梁武帝在過去生中本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有一天路途上看到一尊地藏王菩薩像,每天承受著日曬雨淋,他一念恭敬心起,就把自己的斗笠戴在菩薩的頭上。就這麼一個布施的功德,匯聚成來世當上皇帝的果報,所以說「曾施一笠管山河」。所以「三寶門中福好修」,我們希求富貴,要具備福德因緣,必須先布施修福、種植福田。但後來梁武帝廣建佛寺、抄寫經書、供養僧侶,做了很多行善佈施,認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但達摩祖師卻回答:「毫無功德」,我們常有錯誤的認知,以為把善行掛在嘴邊就會功德,這樣的福報是有限,功德存在圓滿清淨自性中。

    五、 分享「誦心經有無感受」?誦心經等同於誦大般若經的濃縮,雖然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但有時候仍會被外境煩惱所轉,進而起惑、造業、受苦;所以大師在人間音緣有首歌「流轉」:「人生旅途何妨委曲婉轉,流出自我,轉出自性…」所以多多思惟歌曲的內涵,相信財富來自布施,莊嚴來自忍辱,了解因緣果報,才會積極去培福、造福,進而「福慧雙修」。

    六、 分享「持戒不離著相?」受菩薩戒有六重戒,其中「不酤酒」有買、賣酒類之兩種意義,飲酒成癖,則使人迷魂、失性、發狂,亂神、故買、賣酒類,如同以毒藥殺人;例如像向酒廠買入,或轉售他人。即構成破戒行為;起一念酤酒心,以貪求利潤,即構成破戒罪;受戒已之優婆塞、優婆夷,已發菩提心度脫眾生於苦難,豈有因貪自身利潤而害他人之理,故雖為身命,不得「酤酒」。

    七、分享「為人處世,如何善巧運用般若?」「做人難,人難做」,放下我執多麼困難,因為人我存在有紛爭對立關係,很難做到彼此不比較、不計較,如果能做到怨親平等,思惟一切眾生都是無始劫來的父母親,每位皆是未來佛,就不會小看他人,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自卑,大師提倡的「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好我壞、你有我無、你樂我苦」。

    八、 分享「如何起慈悲心?」慈悲就是拔苦與樂,世間不缺乏美的事物,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就要廣結善緣、報答回饋他人。

    九、 分享「如何讓自己活得快樂,做何事會快樂?」快樂要內心去改變,不是擁有物質生活,享受富有,因為有人沒有錢,反而過得快樂。

    十、 分享「文章哪一段讓您印象深刻?」,菩薩行六度波羅蜜時,以般若為眼,則能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離於我執,精進不生驕慢,禪修不戀定境。所謂「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才能成為出世間法。

    閱讀後心得分享:
    張師姊:
    (一) 像常常有人說「不酤酒」,結果金門有三節配酒,受戒者領酒是否皆犯戒;如果將賣酒賺的錢去佈施、幫助他人,意樂很好,但不如法,造作其因,也是有共業果報。
    (二)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要我們有精進不懈怠的心,菩薩的空,不是空,而是真空生妙有。
    盧師兄:
    (一)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實踐六度波羅蜜的機會,像是人家無故罵我,我的反應是什麼?生氣瞋恨嗎,如果做到「不生氣、不回嘴」就是實踐「六度」,因為我們微笑,就是布施;持戒就是沒有起心動念回嘴;忍辱就是盡心做事不瞋恨心;精進就是拼到最後也不回嘴;禪定就是心沒有動、難過;般若就是想得開,自心調伏。
    (二) 學習般若就是要觀念要通達、個性要改正。「觀念哪也通,賺錢整碗公;觀念哪不通,做人就兩光」。「個性哪不改,永遠騎摩馲車;個性哪是改,賓士牽來駛」(台語)
    李師姊:
    (一) 以前找醫生會送較名貴的酒,覺得最好;學佛後覺得皆不如法。金門在地享有各種福利,都是金酒賣酒的營餘,我們都要受共業。但是酒當「藥引」則就另當別論。
    (二) 現在常有朋友拉保險,要我加新型意外險,因為自己死後用不到,所以就不愛聽他說的,因為錢留子孫,財產爭鬧也是非常多的例子。
    (三) 「如何讓自己活得快樂?」要多照照鏡子,看看有無在微笑。
    (四) 學佛多年,也沒有認真,而是近2年才有真正的感觸,從做義工、參加法會,進而感受道場師姊的讚歎,升起信心,進而去皈依,體會與人善緣,淨罪集資。
    翁師姊:因為媽媽學佛較久,常常會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唸佛?」到了道場,聽了維那師父的引領,心就會平靜;最近剛好工作有調整業務,所以有時間一起與大眾精進。
    許師姊:聽到印象最深一句話就是:般若是諸佛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是離一切迷情妄想的「清淨無分別智」,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本無所得的「真實無相智」。
    呂師姊:般若是向內的功夫,佛光人有共修誦經,還結合人間佛教,落實生活的體驗,除了自證也要自覺覺他,隨文觀想佛陀教法。

    帶領人總結:
    六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一切的佛法,不是憑著自己的妄想、妄念而有,而是在生活中奉行佛法的慈悲、戒律,佛法的布施喜捨等,在日用生活中實踐佛法、應用佛法,反而容易得道。在人間佛教的引導下,就是要自己心靈提升,現在問我快樂嗎?我會回答:「目前生活鎖事皆不算什麼,對境心不起」。如果對比之前未學佛之前,猶如無明愚痴黑暗中。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