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活動名稱 : 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4/11(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 集 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李金鈴、吳招緣、董幼花、陳淑珍、 彭子梅、王姿蘋、鍾淑珍、林秀足
    帶領人/記錄人 : 陳淑珍
    閱讀書目 : 成就的祕訣_金剛經
    研讀範圍 : 第三章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一、金剛就是般若 :
    「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 人往往有無數雜念,猶如大千世界數不盡的微塵,佛陀了解眾生的心性和習氣,因此用金剛堅利的劍戟,斷除我們心頭常在纏縛的雜念妄想,令我們直指本心,不再著迷眩惑於世間的色相。
    《金剛經》正是佛陀說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和無明;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一) 念經拜佛, 從聽聞佛法而思、修、證,而得悟,重新認識我們的心就是般若,就是金剛。
    (二) 雜念,用金剛堅利的劍戟,斷除我們心頭常在纏縛的雜念妄想,我們直指本心,不再著迷眩惑於世間的色相。
    (三) 金剛就是我們的般若自性、般若禪心,成就自性諸佛。般若就是每個人本具的無限潛能。

    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中,佛陀舉三千大千世界,乃微塵所和合而成的例子,來說明微塵是假法,所以微塵和合而成的世界,亦無自性,是假因緣。
    (二) 直指本心,《楞嚴經》所說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三) 常住真心,就是明心,就是沒有塵垢。 (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常住真心,就是明心,就是沒有塵垢;性淨明體,就是般若、如來藏性,就是見到清淨的光明。沒有塵垢,才能見到清淨的光明。明心見性,也就是明白自己本有的般若、如來藏性。
    (五) 諸法皆空(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 有一首偈語說:「法相非法相,開拳復成掌,浮雲散碧空,萬里天一樣。」,拳頭是「法」,這個「法」卻「無定法」,以拳頭來說,打人一拳,拳頭看是壞東西;但假若以拳頭替人搥背,會感到好舒服,成為好東西。真正般若的法,不思善、不思惡,是超越善惡的真理。
    (六) 放下、超越、無所住。(人人心中都有放捨不下的「玉缽」)

    三、真空才能妙有
    空,究竟是什麼呢?《金剛經》所說的空,也不是一般所謂「空空如也」的「空」。《金剛經》所說的真空含攝了「有」和「無」。
    《金剛經》講空,說明世間沒有不變、常住性的東西,沒有不依因緣獨立存在的東西,有就是無,無也是有。
    (一) 真空不礙妙有,真空才能妙有。
    (二)「因緣」=「有」和「無」的「真空」,我們和另一個人相遇就有分離,分離之後又可能再相遇,所以人和人之間的「因緣」既是相遇,也是分離;。樓建、樓塌都含攝在「空」裡。空,是宇宙本體,是人生的根本,是「有」和「無」同在。
    (三) 無住生心 : 《金剛經》點撥了我們「依空安住」,無住「因緣」的生滅,生活在「真空」的「妙有」裡,無住才能自在。堅實的金剛心,是般若空性,是菩提本心。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及看完「第三章 金剛:斷除一切煩惱」後的收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佛法表現出來?

    金剛就是鑽石,般若智慧,我們要專注,念佛拜金的故事, 念佛婆婆的故事有何啟發?

    金鈴會長:念佛誦經或法會時難免會有雜念,有萬念紛飛的念頭,這時就要趕快將心念專注,一心一意念佛號。
    招緣:誦經的時候,將心在抓回來。
    子梅:凡事不要強求,時時刻刻要將佛號放在心上,之前腿受傷的時候,都一直持續觀音菩薩聖號,在4/3大地震當下,也記得一直唸念佛號,不要分神,要專注。
    鍾師姐:當下念佛 生死命注定,4/3的大地震時,仍是持續念佛。
    姿蘋: 凡事專注做事情,就會要忘記其他事務,沒有旁務之心
    金鈴會長:珍師姐用很多小故事串起艱深的金剛經,還帶我們看了佛學會考的題目,收穫滿滿~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 : 惠中寺台中中區分會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4/7
    活動地點:惠中寺
    召集人:李金玲
    帶領人:彭子梅
    電腦作:王姿蘋
    參加人員: 李金玲 、廖曉曼、鐘淑珍 、洪麗玲 、蕭玉珠、劉惠華、王姿蘋、何開芳、陳閔士、李芷欣、彭子梅
    閱讀書目:三好微電影
    影片欣賞: 2023滴水恩義,喜捨人間《佛光山旗山禪淨中心的故事》


    一、導讀
    【重點講述】
    影片一開始柯督導進入道場唸誦[阿彌陀經]
    1980(69年)旗山念佛會,倉庫、廠房、其他寺院等空間念佛。因為常常被鄰居抱怨,常常搬家,洪麗玉督導為了不讓念佛會解散到處尋找地方念佛。後因永恭法師的父親王繼雄先生的洽詢下連絡到禪淨中心現址的土地所有權人吳先生願意賣地,更表示樂見多元宗教讓社區更安寧。地主30幾人經溝通後於民國 84年由林柯玉暇與吳興大家族簽訂合約,因買地建寺的費用非常盤大,困境沒有退路,柯玉暇就去求佛祖加持 ;所幸在大家放棄前,山上法師前來告知信徒,星雲大師聽聞此事要與大 家會面,大師的慈悲與即時允諾協助,也更鞏固信徒的信心;最終完成土地買賣。龐大的建寺資金缺口眾人除了募資以外藉由食品義賣以及資源回收的方式來籌措資金更捲起衣袖製作產品義賣;柯督導更將房屋抵押貸款巨額資金令人感動。其中資源回收為了得到更高報酬就拆電線來賣雙手沾滿鮮血也不以為意。楊師姐說做佛祖的事都很乾淨,參與的每個人都是此間互相鼓勵繼續向前的動力;每位菩薩皆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建寺大眾一心只為了完成心願。終於1999年完成建造旗山禪淨中心信徒頂禮受戒燒香瞻仰,讓社教弘法活動在此為中心,接引更多人有機會結緣並在此找到心靈寄託啟發智慧與悲心。
    經過多年慧專法師接任住持,重新整修再次蛻變擁有更多空間運用,讓老菩薩所灌溉的這棵旗山信仰大樹 發出更多新枝枒。信仰的傳承世世代代,毫不保留的付出心力。因為大家深刻理解星雲大師的教導中重要理念【教育】並將其在中心扎根落實。並將所學所悟透過不同媒介與管道傳授給後代及大眾讓禪淨中心成為一個真正的智慧寶庫。打造一個慧命之家,以教化眾生、關懷弱勢、提供佛學講座、地方資源整合等方式,將佛法的光芒普照在每個前來的人心中。
    不論過去、現在未來、每個人投入;都是禪淨中心繼續向前邁進的養分;讓中心得以成為引領眾生走向智慧的寶地,讓佛法的光茫照亮每一位眾生的心靈帶給他們平安與喜悅。

    一、請問這部影片的主題是什麼?
    金鈴會長:建寺

    二、建寺的發起人是誰?
    惠華:信徒–柯督導

    三、你認為信徒為什麼要這麼做?
    曉曼:理念相同,希望有一間屬於自己道場

    四、那一段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金梅: 其中資源回收為了得到更高報酬就拆電線來賣雙手沾滿鮮血也不以為意。楊師姐說做佛祖的事都很乾淨。

    五、你可有類似影片的經驗?
    玉珠督導:從東海道場遷址成立惠中寺,整修建寺大家也是齊心齊力完成。

    六、看完影片你學到什麼?你會怎麼做?
    金鈴會長:集體創作萬事皆成,我會為新惠中寺建寺義賣努力,落實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 : 惠中寺中區分會 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29(五)
    活動地點 : 六堆伙房
    召 集 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淑珍 姿蘋 子梅
    帶領人/記錄人 : 陳淑珍
    閱讀書目 : 三好微電影
    研讀範圍 : 得獎作品「零錢」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三好微電影得獎作品「零錢」闡揚善美。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舉辦的三好微電影創作比賽,鼓勵以短片方式呈顯生命中最善美的故事,一起推動世界的愛與和平。
    「零錢」真誠樸實,畫面簡潔。由一張假鈔描述一對父子與非洲婦女小販間的感人互動。單親父親不小心收到一張假鈔,面對飢餓的兒子,走投無路之餘,只好硬著頭皮嘗試把假幣花出去,但是,當他遇到同樣賺錢辛苦的非洲小販,其隱惡揚善的舉止,喚醒了人類本有的良知良能,最後爸爸因幫忙推車而得到免費熱狗,爸爸也因感謝並離開。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及看完此三好微電影「零錢」後的收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佛法表現出來?

    (一) 你認為爸爸為什麼做這件事?
    淑珍: 父母心對子女關愛、呵護的心情,是不變的,爸爸愛護小孩, 不忍心自己的小孩餓肚子,但也是硬著頭皮嘗試走換食物, 給小孩溫飽。
    子梅: 希望圓滿小孩子的幸運,但是存有僥倖的心理,希望可以買更多的物品,在孩子面前保持尊嚴,不讓孩子失望。
    姿蘋: 滿足兒子的願望,不讓孩子失望。

    (二)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段? 為什麼?
    淑珍: 父親面對飢餓的兒子,希望收銀員不要發現, 讓小孩可以溫飽. 也不讓小孩知道沒有金錢的實情,雖然當時的貪念壓過他的良知,但父親卻在走出超商外面, 看見小孩拿別人留下來的東西, 卻告知小孩不能拿別人的東西, 教育小孩要誠實. 這是良善與惡的轉折, 人性的真實性, 面對自己的親人, 總想要給予最好的, 但這位父親於人天交戰時, 最終還是良善, 協助非洲小販,也找回自己的良知。
    子梅: 父親有羞愧心,對小小孩很疼愛,有影片中看出父親的為難,它有幫助的非洲小販,小販非常的善良助人,故事結局是一個小秘密,小販主動幫忙那父親在小孩前面沒有失去尊嚴。
    姿蘋: 父親對小孩說不要拿別人的東西,承擔父親的責任與態度,是往善良的方向走。

    (三) 你覺得小孩想要什麼 ?
    淑珍: 小孩不知道爸爸的經濟上的困難,應該已經餓肚子很久了,但影片中的小孩也不會吵鬧,增加爸爸的壓力,很懂事但天真的小孩,對熱狗小販直接說出可以吃很多。
    子梅: 期待很久的食物。
    姿蘋: 想吃熱狗。

    (四) 若你是那位爸爸,你會如何做 ?
    淑珍: 先尋求親友的協助,再找尋福利機構協助,也告知小孩實情,再去找警察處理不小心收到的假鈔,在台灣通常警察於第一時間得知詳情,都會先給予幚助,新聞常報導迷路或失溫受餓的民眾, 接受警察第一時間去愛心援助與熱食。
    子梅、姿蘋 :誠實告知,不再有渴望,讓小孩了解父親的痛楚,一起面對想辦法。

    (五) 若你是那個收銀員,你會如何做?
    淑珍:仍會告知對方是假鈔,若收了假鈔,會有責任與帳目問題,可以詢問對方的意圖,若可以在能力範圍內且可確認對方非故意或者是基於某一原因,是可考慮協助對方,或者拿自己的小錢買食物先協助。
    子梅、姿蘋: 收銀員沒有為虎做倀,沒有幫助別人做壞事。

    (六) 若你是那個非洲婦女小販,你會如何做?
    淑珍:會考量對方的動機,尤其在對方幚助自己推車後,應該是可以感受到爸爸是一位善良的人,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如果食材還有剩,可以分享食物給飢餓的父子,有些量販店或餐廳,都有免費便當,或者捐快即期但未過期的食物,給需要的民眾。
    子梅:連$60都不會講,意會到就好了,謝謝父親的幫忙
    姿蘋:請對方吃

    (七) 你有過類似影片的經驗嗎 ?
    姿蘋: 人心的故事
    故事1: 有一個人裝瞎,用彩劵中獎來看人心的真假,有六個人都說沒有中獎,其實是有的,直到第七個人,很誠實的告知中獎,這就是不佔為己有,但另六位都反映到人性的貪婪。
    故事2: 有人全身貼滿鈔票,背後寫隨你取,一般人都拿很多張,但是有一個乞丐只取一張,說這樣就夠了,此時主角說他再多拿些,這反映到人心的貪心。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21(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吳招緣、林秀足、吳國祥、陳淑珍、 彭子梅、呂昕鴻、鍾淑珍、王姿蘋
    帶領人:呂昕鴻
    記錄: 王姿蘋
    閱讀書目: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研讀範圍: 第二章 秘訣: 般若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從過去到現在,要了解「般若」是什麼,大多還是透過對佛經的研讀與了解。往昔法師講經,是依據一部一部經典,說文解字,逐句說明;所謂的南宗禪和北宗禪。南宗禪以《金剛經》,北宗禪則以《楞伽經》印心。六祖惠能故鄉在嶺南,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而契入佛法,後來到了黃梅,聽五祖弘忍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茅塞頓開。五祖傳法印心,惠能成為禪宗六祖。《金剛經》從此取代了達摩東來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傳統地位。因此,想要了解禪宗、佛教、般若,從《金剛經》著手是非常好的。「知識」,每個人只要睜開眼就有好多的知識撲面襲來。「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了解世間的現象;至於漢語的「智慧」,則有善有惡。比如老子所說「絕聖棄智」的「智」,日常生活說的「智慧型犯罪」,都不是善的智慧。「般若」,則是向自己的內心探求、開發,超越一切知識和智慧,所以在佛法上,「般若」保留了梵文的音譯而不作意譯。「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當頭棒喝,柳枝打掉我執的驕傲與剛愎,轉化為無我。當我們以為自己懂得了、了然於心了、悟道了,凡事就有定見、成見,甚至拿知識和修行,與人較量,要爭個高下,知識反而成了 我們的障礙。佛陀於《金剛經》中卻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為什麼佛陀要說,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就是毀謗佛陀?
    《大智度論》中說:「般若波羅蜜,分為二分,已成就者名為菩提,未成就者名為空。」「空」有層次,茶杯是空,房間也是空,虛空也是空,有層次的。我們「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空」有十八空,空到最後恐怕會進入頑空、斷滅空,形成斷滅見。所以不如不要把「空」做為一個修學的目標。我們從《金剛經》這段文字就可以理解: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說諸法斷滅,就會落入斷滅的偏執。但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
    「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直指本心,穿透文字障、知識障、無明障等種種世間煩惱憂苦,直接通達諸佛的大智慧,並於現世實用,即是成就的祕訣。
    「般若」是正見、正覺。「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般若」是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滯空、有不住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每個眾生皆具備的真心,要自己體察,在生活實踐,才能明澈放光。

    般若分為以下層次:
    一、人天乘:正見
    二、聲聞、緣覺乘:因緣
    三、菩薩乘:空
    四、佛:般若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初聞佛法的人,可以從有為,先從「有」的上面去理解為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所謂「欲會無為理,先從事相看」。
    人常常就是被心外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假的,我們當作真的,明明暫時的,卻貪戀不捨,所以我們的心住在「有」裡,在心外執著,在功名地位上執著,最後感到無盡的寂寞、高處不勝寒;在名利上執著,錢過多了,有時人為財死。所以,世間上的無論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擁有,但是不要過度貪求,過多反為拖累煩憂,所以我們應該用般若的智慧來看世間一切。生活處處有般若。
    日常生活的行止從容自在:
    一、持戒波羅蜜:著衣持缽(手上放光)。示現律儀的肅靜、安詳。
    二、布施波羅蜜:城中乞食(足下放光)。佛陀乞食,令眾生聞佛法,以佛法布施,和眾生結緣。
    三、忍辱波羅蜜:次第乞食(雙眼放光)。乞食依次第,不論滿缽、空缽,食物好壞,都平等以視。
    四、精進波羅蜜:飯食訖(口中放光),收衣缽。佛陀從入城乞食到收衣缽,一切不假手他人。
    五、禪定波羅蜜:洗足已,敷座而坐(通身放光)。
    六、般若波羅蜜: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相,無非是般若的「相」,般若的「體」就是以「般若」為心,妙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成就「波羅蜜」。

    佛陀於《金剛經》開卷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不以戲法作怪展現神通,而要我們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內心本具的「般若」,過放光的般若生活。
    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汙,是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只要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善良的、讚美的語言,這不是口中在放光嗎?
    如何實踐般若
    在組織中養成執行力
    執行力也是組織企業通往成就的祕訣。
    所謂「諸法因緣生」,一切事業都要有資金、土地、市場、計畫、文宣、人才等等,任何因緣的缺少,事業就不容易成就。所以,受困的時候,不必怨天尤人,要與人結緣,眼裡有人,才能把人做好,把人做好,才容易與人廣結善緣,以自己的能力發心,回向給別人,把自己融入到其他的因緣之中,將來因緣具足,就能有所成就。
    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如是)
    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我聞)
    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一時)
    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佛)
    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的合適。(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人的無限潛能
    「行佛」比對佛法知識的理解或是經文的背誦,更能貼近佛陀的意旨,「行佛」,就是實踐佛陀的教法。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想要有所成就,是要時時刻刻、每日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應知道了訣竅卻束諸高閣。《金剛經》,是為了在生活行佛、在現世實用;成就的祕訣,就在我們能否以「般若智」、「金剛心」活出生命的大自在。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佛法表現出來?

    會長: 今天由子梅副會長的女兒昕鴻主講第二章秘訣:般若主講,因為我還有一個會議,所以請國祥副會長主持。

    國祥:1.今天女兒打電話回來,說台北地震,我告訴她自己學會怎麼不要害怕。八點要上讀書會融會貫通,造福大家。
    2.佛事修行者,每天上山砍材,煮飯。相隔40年,弟弟問師父,您現在還在忙嗎?師父說:「以前都是為了某個目的一直在忙進忙出,現在有一點務實,每天活在當下悟道。空現在有,下一秒就不見。

    秀足:自己很忙,忙碌中,以動磨練,靜中養成,無聲勝有聲。

    淑珍:到藏經樓拜見星雲法師,大師建造佛光山,給我們一個優質環境。環境給我們一個升起莊嚴的心,敬拜的心。大師的智慧,留下這麼多美好的事物,讓很多人可以去親近這個道場,這是各方便橋門,容易接近它,從而學習佛法,佛光山一年半很多活動,讓大家參與,力量是很大的,大師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讓我們認識佛法。

    大師偉大的地方,將空落實在生活中。法會就像一個飛機,飛機飛到美國,不是每一個人負擔起此費用。所以飛機內分為頭等艙、商務艙及經濟艙,頭等艙負擔此行程大部分的錢,它坐在最豪華的位子,受最豪華的待遇。實際上是到美國,不管是經濟艙、商務商,還是頭等艙的人都到達美國,就如同大牌、中牌及小牌的目的是達到般若---空,目的是一致的正悟。大師看到大家的目地「般若」,而不是看到錢,這是大師偉大的地方。

    金梅:昕鴻是佛光第二代最優秀。星雲大師的理念,值得大家去推廣。
    招緣:後浪推前浪,你講得不錯。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惠中寺 中區分會 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23(五)
    活動地點 : 六堆伙房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淑珍 子梅 金鈴 姿蘋
    帶領人/記錄: 陳淑珍
    閱讀書目: 佛教與生活
    研讀範圍: 如何歡度老年生活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如何歡度老年生活?」大師提供以下五點意見:
    一、早起十念法。
    二、晚睡一炷香。
    三、飯前五觀想。
    四、生活要放下。
    五、老死不可怕。

    二. 讀書會討論的引導分享 :
    金鈴會長: 方隆彰老師的「讀書會結知己」分享帶領人的基本心態:
    1. 開放心 : 不預設底線, 不預設立場, 廣納十方
    2. 平等心:對任何觀點都不偏頗, 不因自己的喜好而判斷
    3. 學習心:謙虛、以成員為師、以事件為師
    4. 信賴心 : 信賴參與者的努力、信賴大家的參與意願
    5. 帶領人的積極態度: 接受、回應、邀請、欣賞。

    三.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佛法表現出來?

    1. 早起十念法,平常有練習嗎?分享一下心得?
    子梅:已經把早起十念法當作是每天功課,每天定時練習5分鐘,早上起床時念誦阿彌陀佛,專心念佛,專注念佛號,念久了記憶力都會變好。
    淑珍:念佛的時候有沒有妄想?
    子梅:只要專注一心念佛,就不會妄想
    淑珍:每天抽空念佛,練習十念法,當成一個定課,養成念佛的歡喜心,可以讓你的人生更光明

    2. 晚睡一炷香,有靜坐或打坐的習慣嗎?
    姿蘋 : 有打坐的經驗,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可以靜下心來,坐著也可以打坐,以你的舒適度來調整靜坐或打坐,打坐讓你的心靈平靜
    到底可以參見你的心裡可以開悟
    金鈴 : 有打禪七的經驗,一炷香跑香,剛開始會比較難,練習久了,會慢慢沉澱自己,剛開始也會有妄想,經過幾次以後就慢慢接受,不會執著於妄想,禪修可以建立自己的自信,帶到另外一個境界。
    子梅:靜坐或打坐時會有妄想,但是重要的是不要跟著這個念頭跑,讓念頭自然過去,要覺知與查覺本心。
    淑珍:打坐時也是會有妄想,可以用佛號來讓自己更專心,學習大師所講的觀想前面有一尊佛像在你前面栩栩如生,靜坐念佛號。

    3. 飯前五關想:如何實踐?吃飯時如何升起快樂的心?
    有關吃的修養,這就是吃飯之前的「五種觀想」。
    第一種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觀想我們吃的每一粒米來處不易。
    第二種觀想: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我以何功何德而受這麼好的飯食?
    第三種觀想:防心離過,不生瞋愛。吃的時候,不使心起分別,不論好壞,不生厭惡或歡喜之心。
    第四種觀想: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把吃飯當成吃藥一樣,人有飢渴的毛病,所以就用飲食來治療。
    第五種觀想:為成道故,應受此食。我們為了人生更遠大的目標,所以要藉假修真,完成我們的道業

    子梅:第三種觀想:防心離過,享用藥石時,要有感恩的心,將功德迴向給準備藥石的師兄姊,警惕自己,不是為了貪圖口腹之欲的享受,不貪多貪好。
    姿蘋 : 第三種觀想:防心離過,吃飯的時候常會想到食譜,心會起分別,要訓練自己無論是食物多好吃,當下不去研究食譜,要好好的享受美食,無論好壞都不偏頗。
    金鈴 :要常常反省自己提醒自己,貪愛會引發憂悲苦惱,如同大師說的在飲食的時候,把過去貪瞋受食的心,完全拋棄,而用這五種觀想來約束自己。
    淑珍:飲食的時候要想到大眾給我們的方便,常常用這5個觀想,想到食物的來源,食材的準備,要時刻保持珍惜感恩且惜福的心。

    4. 分享一下老死不可怕的正念?如何常保持?
    金鈴 : 分享朋友的經驗,在親人是否急救判斷中陷入兩難,這是一個很難解的課題,要學習的。
    子梅:要學習歐洲人的豁達生活態度,歐洲人很少因為住院很久而病痛折磨,我們應該要學習放棄急救觀念,不需要的急救往往會讓病人更受折磨,不施行維生醫療。簽署意願書在生命面臨末期時,能免去無效之治療或急救所導致的痛苦。
    淑珍:自從學佛之後,了解大師說的老病死生,是一個輪迴,在這一世我們要好好的修行,保持正念,了解死不可怕,若有親人或自已於病痛時仍然可以保持自尊與清醒,可仍可聽到佛號。

    5. 分享生活要放下 :
    子梅:退休後已經放下,如同大師講的放下功名、放下感情、放下執著。也學習大師說的,歡度老年的生活,應該無牽無掛,任性逍遙,為自己的生死打算。

    6. 我們要如何歡度老年生活呢?
    金鈴 : 佛光山佛光會就有很多的活動與課程,可以培養佛光人的興趣、多元的視角和健康的身體。
    子梅與姿蘋 : 平常就有在規劃財務,注重身體保養,社交及學習讀書會。
    淑珍:分享 銀髮樂活退休生活如何安排?教你規劃退休生活方式,活出美好第二人生!(  https://www.lohas101.com/article/retirement_plane )
    (1)退休生活方式如何安排?4大關鍵輕鬆規劃樂活人生!
    身體保健、理財規劃、人際交友、學習課程
    (2)退休生活規劃:幫自己安排5件事,讓退休生活不無聊!
    從事兼職工作或擔任志工、保持原有並培養新的興趣、多運動、安排國內或國外旅遊、與親朋好友多相聚
    (3)規劃退休生活必掌握的5大心態
    勿過度依賴他人照顧、有足夠資金養老看病、保持良好身心靈狀態、想做的事立刻去執行、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 : 惠中寺中區分會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20(三)
    活動地點 : 王麗華督導家
    召 集 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金鈴 淑珍 姿蘋 子梅 麗華督導 美玉督導 幼花
    帶領人/記錄人 : 彭子梅
    閱讀書目 : 人間萬事
    研讀範圍 : 自覺

    金鈴會長指導帶領討論的基本功夫
    問–聽–應–串–化––引–結
    一、導讀–金鈴會長
    【重點講述】
    教育的類別很多,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在許多教育當中「自覺的教育」最為重要。佛陀之所以成為覺者,就是他能「自覺」,而後「覺他」,最後達到「覺行圓滿」。

    二 提問討論
    1、從材料中,看到自覺得什麼?
    金鈴會長:能力不夠 、悲心不夠、願力不堅等等。

    2、你的自覺又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淑珍: 自覺能力不夠,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目前我只 有資訊方面的專業, 其他部分還不足希望加入佛光能有更多的歷練充實 自己,並且能夠分配更多時間像督導和師姐一樣發心。
    金鈴會長:因加入童軍團後發現這些童軍團長除了上班外會撥出時間自動自發不求回報的奉獻而感召,發願也要跟他們學習 。

    3、是什麼情形之下發現能力不足自覺的?
    淑珍:加入佛光會參加各項活動 後 。
    金鈴會長: 在童軍活動中自覺能力不足。

    4、當下採取了什麼的方案?為什麼會這樣決定?
    淑珍:先加入讀書會,協助會長架設讀書會網站;並且要拿到讀書會帶領人認證。
    金鈴會長:開始買書研究遊戲,並觀察資深團長如何帶孩子 從遊戲中學習 成長。

    5、聽了金鈴會長的分享您會產生什麼畫面和聯想?
    美玉督導:想到自己以前當會長時 學習很多也成長很多 雖然辛苦但是值得。

    6、從自覺中學到了什麼?
    金鈴會長 :【反求諸己】任何事如果沒有自覺別人教的也無法受 用。

    7、文章中大師告訴我們人要如何才能自覺?
    姿蘋: 大師說,所謂「自覺」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學習、自我充實、自我健全,而不是凡事只想依賴別人,如佛經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也都是自我教育。
    從加入佛光會,跟著會長學習每天都覺得疲累不堪, 甚至質疑自己有需要 這麼累嗎?今天聽到大家的分享, 才覺知自己願力不夠 自我要求不足 。
    麗華督導勉勵慢慢來 ,壓力不用太大, 總有一天會因緣俱足 。

    8自我教育其實就是凡事反求諸己這個字句或畫面讓你聯想到什麼?當下採取什麼行動?
    幼花: 最初在惠中寺 做義工時 很多事不懂;問別人也不見得會告訴你,當下立願要好好學習 並主動去大寮幫忙邊學邊做,當越來越熟悉事務,師父也會要我去幫忙別的事。

    9、大師告訴我們自覺的重要性是什麼?
    麗華督導:如果沒有自覺惠 忘失自家本來的面目,所以會沉淪 苦海,學佛者要發菩提心才會持久 。

    10、知道自覺的重要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挑 戰?
    美玉督導:因為學習佛法從中了解一切都是因果,進而增加自覺的能力,以前什麼事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家人都把我比喻為太上皇,在當會長而後督導讓我的覺知力 增強很多,家人也覺得佛光山惠中寺是一所大學校 改變 了我。 現在家人都對我改觀。媽媽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往後人生也許有很多挑戰, 但是我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我會努力不懈精進用功。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07(四)
    活動地點 : 線上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王麗華督導、吳招緣、董幼花、林秀足、林雨、吳國祥、陳淑珍、 彭子梅、王姿蘋
    帶領人:郭金梅
    記錄: 王姿蘋
    閱讀書目: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
    研讀範圍: 第一章 成就:波羅蜜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有不少人認為,出家人若要由凡轉聖,就必須割愛辭親、隱於叢林,也經常誤解「四大皆空」的含義,誤解「空」便是什麼都不要、都不追求,以為佛教講「空」就是空談玄理。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波羅蜜」是古梵語,意思是「度」──從此岸度到彼岸,「多」則是語助詞,意思等同「了」。翻譯成中文的佛經,在文字上選擇保留古梵語的「音譯」,而不作「意譯」,是為了保留最接近佛陀傳法時的完整概念,而不受文字翻譯的局限。我們想要度過煩惱、度過困難、度過生死,更進一步轉苦為樂,轉差別為平等,轉煩惱為菩提,都要靠六度波羅蜜。
    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稍後會有舉例和說明。《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這個法門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肉體的生命。二、大眾的生命。三、超越的生命。四、不死的生命。「肉體的生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肉身,人身難得,要好好愛護。「大眾的生命」是在群體生活中盡自己的本分。「超越的生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裡,為別人、為群體、為眾生奉獻所能並且利他。「不死的生命」就是佛教所說的「法身慧命」,生死不住於心,超越了生的苦惱與死的怖懼,了生脫死,不再輪迴於生死之中的永恆生命。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且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人間佛教,我們學佛,也理解佛法在世間,但是,佛法究竟是什麼?
    佛,就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佛,超越有情眾生不覺悟的無明;也不若聲聞、緣覺二乘只追求自己的覺悟;佛,覺悟了菩薩尚未圓滿之境。
    悉達多在三十五歲那年的一個夜裡,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仰望明星而悟道:「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悟道後的佛陀接著初轉法輪,成立僧團,在人間說法,度眾四十九年,西元前四八六年,於拘尸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入於涅槃。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長在人間、悟道在人間,涅槃也在人間;所以,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目前世上流傳的佛教經典,是佛陀說法度眾的記錄,佛陀涅槃後由弟子集會、整理結集而成。佛陀時代的佛法,原本就是針對眾人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思想舉止,以及最終如何能得解脫而說,佛法自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指導。佛教流傳到了現代,我們學佛,當然要有自己在世間積極的、勇猛精進的角色。有些人以為佛法是用來逃避的,所以說「遁入佛門」、「遁入空門」等等,好像把佛法理解成遁逃、放棄、消極,而不要有所成就。
    《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六祖惠能也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若是厭離這個人間而求覺悟,若是放棄自己的能力,而心生退縮逃避,是沒有成就可言的。佛教不是出家人專有的宗教,也不是供學者研究的思想文字,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佛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能為人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歡喜、快樂,因此活得快樂、幸福、自在,就是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佛教是讓人得幸福的佛教,是讓人有成就的佛教,是人間的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教人的宗教;恆以「無常」觀看人間而悟得「諸行無常」,勇猛精進並能「諸法無我」,「以無所得故」才能於「真空」得「妙有」,「涅槃寂靜」,成就無限。這正是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轉化金錢為善財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認為,衡量功成名就的標準之一就是賺大錢。其實,關於財富,佛教雖然主張出家人要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養家活口?何況布施救濟,也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更不要說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都需要國庫的豐實作為後盾。因此,人間佛教不輕賤錢財,只要是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善財」,都是有用的助緣資糧。然而,我們也必須明白,世間的成就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這過程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衣食住行的因緣等等。我們讀書做人、成家立業,無不希望有所成就。但成就不是憑空想像,也無法不勞而獲。適當的外緣幫助,固然對自己有利;過分的依賴他人,也不能有所成就。人往往貪心,如果有了錢,就會只想把錢存到銀行裡,就要積聚,那就不能創建事業;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是五家共有*1的,若能夠不執著於錢的擁有,讓錢財流通,成就更多的好事,才能發揮金錢的價值。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那麼俗世的錢就兼具了出世與入世的大用。有些人執著於修行就不要有錢、不能有錢,要住在貧窮裡;但是,貧窮並不保證更高的道行,這樣也是有我、有住,執著於「我要有貧窮的樣子」才是行者。除非一個人不必做事,要做事就離不開錢,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若是一無所有,怎麼財布施?我們度生、布施,要有體力、才華、能力或願心,為什麼獨獨要排斥輕賤錢財,心或物質的貧瘠,在不同層面上會令布施和度眾有所侷限。真正值得關心的課題,應是如何將信施的善財、淨財、聖財,好好用在有利眾生的事情上,不應該落入「貧窮才表示修為足夠」的執念。現代化的佛教,只要是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生活有利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真正的「無住」、「無我」。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佛法表現出來?

    會長
    3/7由金梅副會長主講第一章成就:波羅蜜,3/21由昕鴻主講第二章秘訣:般若,4/11由陳淑珍主講第三章金剛:段除一切煩惱,4/25由子梅副會長主講第四章無相布施:無限功德,5/9由姿蘋主講第五章無我度生:無上的慈悲,5/23由國祥副會長主講無住生活:真正的自在,6/6由秀足主講無得而修:真實的獲得。

    本以為出家人身無常務,廟宇都是粗茶淡飯,但看到新惠中寺是巴洛克建築,富麗堂皇的樣子,法會有結緣品,惠中寺用各種食物讓你參加活動都滿載而歸,收穫滿滿,大師的人間佛教讓我們很歡喜,大家都很歡喜耕耘,佛陀說用八萬四千法門來迎接大眾,大家一起學佛,慢慢磨練自己。六度波羅蜜。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

    子梅:
    有容法師在一個很歡喜的情形下,把我們的六度都做到,涅槃寂靜,佛光山是集體創作而成的寺廟。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肉體的生命。二、大眾的生命。三、超越的生命。四、不死的生命。「覺者」:自覺、覺他、覺滿。

    國祥副會長
    感謝各位給我開電腦的機會,會長、子梅、金梅鼓勵我,一直製造機會我要好好保握。成就波羅蜜,多加學習有覺有悟。有一次在軍中當督導.帶官的,到軍中,有一位兵會背資料,我給他稱讚,結果他的長官讓兵放榮譽假1周。事後我得知這消息,之後凡是去軍中,有背多一點就多一點鼓勵,一定給他們獎勵。

    麗華師姐
    過去結的緣,錢才夠用就好,不要執著太多,會煩惱太多,夠用就好,想做就好。
    金鈴會長:
    佛學會考希望在座可以請全家都報名,給人歡喜,自己也會歡喜。
    4/7佛教法會研討會
    4/6晚上心保和尚來惠中寺演講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13(三)
    活動地點 : 夏帕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淑珍 子梅 姿蘋
    帶領人/記錄: 王姿蘋
    閱讀書目: 佛教與生活
    研讀範圍: 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如何才能增進我們的幸福呢?我把它歸納成六點,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不比較、不計較,二、不怨天、不尤人,三、不侵犯、不推諉,四、不貪求、不瞋怒,五、不自卑、不懊喪,六、不邪見、不妄心。要建立幸福的家庭,我以為還需要做到以下數點:第一、做先生的要怕老婆。第二、做先生的荷包裡不放錢,一切的錢財交給妻子全權處理。第三、夫妻彼此要相敬如賓,互相尊重,以「你對我錯、你好我壞」的態度互相對待,家庭就能美滿幸福。佛教對佛弟子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守五戒,五戒不僅是佛教徒應奉行的教誡,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要在精神上建立以下幾點觀念:(一) 要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二) 要認為自己是最健全的人、(三)要認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四) 要認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要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呢?

    (一)不比較、不計較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我們自以為自己家財萬貫,是世間上的富豪,但是尚有更富有的人在;自以為自己地位顯赫,是社會上的權貴,但是還有更高位的人在,如果永遠的和人比較、同人計較的話,永遠無法感到滿足,又怎麼能夠得到幸福呢?我們想要獲得幸福,先要學習吃虧,培養忍辱的精神。我常常對一些信徒說:佛法能提升我們人生的幸福。但是佛教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因為佛教總是教人吃虧、忍辱,佛教告訴人們要奉獻、犧牲,和有些宗教獲取、要求的思想大異其趣,因此見棄於淺見之徒。實際上吃虧就是占便宜,在忍讓之中有奧妙的道理。因此愛護別人,其實是愛護自己;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胡適之說:「要怎麼收穫,先要那麼栽!」
    金鈴:經營分會是很困難的,需要增加會員人口,活動數字不能代表什麼, 多與現在會員交流,要深耕,給榮譽。
    子梅:現在有點曙光,很多督導願意出來幫忙,會長該出來該應對,常用佛法,菩提心,他可以先說服自己。

    (二)不怨天、不尤人
    有一些青年,不滿現實,覺得家庭對不起他,沒有留給他顯赫的家世,進身仕途,或者提供他龐大的家產,經營事業;覺得家庭辜負了他,使他不能施展抱負理想,局促一隅;國家忽視了他,使他懷才不遇,困頓草莽。而不知捫心自忖:父母茹苦含辛撫育我,我反哺回報了多少?社會供給我日用所需,我付出了幾許?國家培育成就我,我盡了幾分力量?這種只知要求別人,不知奉獻的人實在沒有資格對家庭、社會、國家表示不滿,這種人不但作繭自縛、自尋煩惱,並且為大眾所背棄,不能獲得幸福。
    那麼,人生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呢?要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愛己之心愛人,不怨天、不尤人,必能為大眾所愛戴,社會所接納。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好比一座工廠,能夠製造幸福和快樂的優良產品,也可能製造煩惱和痛苦的粗劣貨物。我們希望出產精美的產品,就要提高技術、改良品質、增進工作效率;我們想要獲得幸福快樂,就要努力地去耕耘,服務社會,貢獻人群。我們想欣賞風景,如果腳力、毅力不夠,無法攀登近四千公尺的玉山頂上,當然無法瀏覽層巒疊翠、靉靆雲湧的美景。因此,世間上的痛苦和快樂,不操在別人的手裡,而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是自己幸福的決定者。我們若以愛心來看世間,那麼這個世間到處充滿了愛;我們若以怨懟、憤懣的眼光來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個怒火焚燒的地獄。因此,古人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我們要把自己這顆心照顧好,不怨不尤,自求多福。
    子梅:到我這年紀,自己的選擇,不管事好是壞,不怨天不尤人,不會抱怨人,心裡也不會不舒服。

    (三)不侵犯、不推諉
    佛教對佛弟子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守五戒,五戒不僅是佛教徒應奉行的教誡,也是今日社會臻於幸福之道不可缺乏的良劑。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四)不貪求、不瞋怒
    呂仙祖於是上前問他說:「小朋友,你在哭什麼呀?」
    小孩子傷心地回答說:「老公公,我母親生病了,我沒有錢替他買藥,因此心裡很難過,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呂洞賓一聽,心想:這人間我幾十年不曾來了,想不到這裡的民風變得如此的敦厚純樸,一個小小的兒童,就懂得要孝順父母,要替母親治病。於是非常感動地對小孩子說:「讓我來成全你的孝心吧!」說畢,立刻豎起手指頭,點著路旁的一塊石頭。說也奇怪,那塊石頭經呂洞賓一指,馬上變成閃亮發光的黃金。呂洞賓拿起黃金送給小孩子,但是小孩子卻搖頭說:「我不要。」
    呂洞賓聽了,更加的驚訝,心想:這世間的人們實在太善良了,我給他黃金,竟然不要。於是無限憐愛地問說:「小朋友,黃金你不要,那麼,你究竟要什麼呢?」
    「我要你那一根手指頭。」小孩子堅定地回答。
    「你要手指頭作什麼用呢?」呂洞賓奇怪地反問。
    「你送我一塊黃金,雖然價值很高,但是總有用完的時後,如果你把手指頭送給我,沒有錢時,我可以隨時點石成金,花用無盡。」
    呂洞賓一聽,大失所望,覺得眾生的貪心實在太大了,連稚童的純潔心靈,都被財利薰染了。貪欲牽引我們墮落的力量之大,纏蓋我們清淨本性之強,可見一斑。
    金鈴:所有的詐騙都是貪心,尤其現在的AI要小心,要有通關密語。在德國窩一個人東走走,西走走,在街頭看魔術表演,魔術師由我錢包拿很大面額的鈔票,要我跟他們玩魔術,結果騙我的錢,我報警,警察說我自己要參與,他們算是街頭表演,不算違法。

    (五)不自卑、不懊喪
    如何才能不自卑、不頹喪呢?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建立以下幾點觀念:
    1.要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過去跋提貴為王子之尊,嬌生慣養在皇宮中,每天吃的是珍肴美味,但是沒有今天托缽來的一碗粗食香甜;穿的是綾羅綢緞,但是比不上一件袈裟的尊貴。過去雖然有成群的護衛,朝夕以刀槍守衛著我,但是我仍然懼怕怨賊歹徒來行刺傷害。現在我獨自一人,在空寂的林野中禪坐,沒有人保護我,但是我心中對生命一點也不覺得恐慌和憂慮,感到無比的快樂與輕安!」
    真正的快樂是內發而不是外鑠的,一個人能從內心激發快樂的泉源,縱然住的不是華廈高屋,吃的不是瓊漿玉液,穿的不是錦衣狐裘,但是處處感到知足無缺,快樂無比。這種發諸於內心,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2.要認為自己是最健全的人
    3.要認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4.要認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
    姿蘋:昨天我去郵局幫兒子存錢,帶戶口名簿,忘記帶回家,晚上找不到,隔天一早不敢上班,先衝去郵局,找昨天的承辦小姐,緩緩地由抽屜拿出我的戶口名簿,我打從心中感謝她,一直說謝謝她。

    (六)不邪見、不妄心
    有許多的信徒,到佛光山來朝拜,常常異口同聲讚歎佛光山山明水秀,我告訴各位,我建設佛光山,從來不看地理,也不選黃道吉日,天天可以舉行法會,處處可以建蓋殿堂,只要大家歡喜,大眾方便,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我們對時空產生了執著,這裡不好,那裡不行,必然寸步難行;此時不佳、彼時不妙,當然事事難辦。我們唯有掙脫邪信、邪見的桎梏,確立自己的立場,具備正知正見的情操,人生才能幸福,煩惱才得解脫。
    所謂不妄心,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守護好,不要被六塵的盜賊,攻入雷池一步。我們的心識,容易受到外境的誘惑,眼睛喜歡看美麗的東西,耳朵喜歡聽美妙的音聲,口喜歡吃美味的食物,身體迷惑於舒適的感受,並且容易見異思遷,無法控制。
    淑珍:電影周處三害很好看的電影,影射邪教的不合理性,我們要心存善念,勿害人。
    金鈴: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mitofo Care Centre(ACC)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INGO),主要幫助非洲因貧窮戰亂、天災肆虐、愛滋蔓延,而痛失父母的非洲兒童。發起人慧禮法師是一個不擅言詞但腳踏實地的人。在1992年來到南非建立南華寺,十年之後南華寺落成,當大家以為慧禮法師會回台灣休息時,他卻轉身走入非洲大陸。非洲擁有54個國家、約有12億人口,以及豐沛的天然資源,卻因疾病的猖狂肆虐、政經的反覆不定、戰爭的無情摧殘,造成大量難民流離失所,饔飧不繼,愛滋帶原及孤兒多如牛毛;看到如此景象,他了解到自己的責任,便發願在非洲各國蓋孤兒院,照顧千千萬萬饑病交迫的孩童。但是慧禮法師她不正,善意變成壞人工具,他讓非洲小孩中文學胡琴變成他的徒弟,變成他的生財工具。
    子梅:大師是給你的,不是要你回饋,佛、法、僧,才是正統佛教,生生世世出生在佛教的世界,要有善根,可以什麼都不信。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岡山-星燈法雲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1 個月前
    活動名稱:惠中寺 台中中區分會 讀書會
    活動時間 : 2024/03/6(三)
    活動地點 : 夏帕
    召集人 : 李金鈴
    參加人員 : 淑珍 子梅 姿蘋
    帶領人/記錄: 王姿蘋
    閱讀書目 : 佛教與生活
    研讀範圍 : 如何美化人生

    一 導讀
    【重點講述】
    現代人很講究美化─環境要美化、面孔要美化、社會要美化。其實,美化人生,不只是美化我們的環境、我們的面容、我們的儀表、我們的社會,美化我們的語言、思想,更重要的是美化我們的「心地」。

    二 文章對話與討論 :
    請大家分享對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及經驗分享, 及讀完此篇文章後的收穫,要如何美化我們的心地,美化我們的人生呢?

    一、用平等心來美化人生
    貧富不平等、智愚不平等、種族不平等、男女不平等。佛教是主張平等的,外表雖有貧富、智愚、種族、男女種種差異,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若能做到男女平等、種族平等、人我平等、眾生平等,此即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是︽金剛經︾中所說的「眾生平等無有分別」。所以地能普載一切眾生,長養萬物;日月星辰很平等,所以四時輪轉不息。自由、平等、博愛是上天賦予人類的特權,所以我們要尊重別人,要用平等心待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佛陀所以放棄王位,出家學道,也是要打破種性階級,提倡一切眾生平等。人必須過群體的生活,不能排擠他人,也不要嫌棄任何一人,用平等心待人,也不和他人比較計較,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有了黃金美眷、洋房汽車,不一定比貧窮的人幸福快樂。若能以平等心做人處事,不自暴自棄,不怨天尤人,自然能知足常樂。

    淑珍:一群一群人群,有的是財富一群,對立衝突,看人有慈悲心,美化群體對立。
    子梅:在這群是弱勢者,你會怎麼樣對待他。
    淑珍:我會去默默關心他,別人會不會因為你的關心而排擠你,你要看在這群的份量,是老大,他們會服從你,若是老么,就會把你歸同類。
    金鈴:你這樣做有效嗎?他還會被孤立、離群嗎?
    淑珍:孤立者有沒有受到歧視,若受到歧視,他就不會融入其中,他選擇避開,若話不投機,話不多者,慢慢這些人會被孤立。

    二、用忍耐心來美化人生
    忍耐是很重要的修行。經典說:「諸修行中以忍耐最為第一。」如果不能忍耐,縱有一些修行、功德,也不能成就。所以,一切修行功德中以忍耐最為第一。《佛遺教經》說:「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從字面上看,心上一把刀,一把刀插在心上而能面不改色,那是需要很大的耐力,或許忍受的當時很痛苦,但往往能得到意外的結果。忍的美德常是持戒者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名之為有大力的人。
    「忍」必須身體力行,才能體會出它的妙處。在《雜寶藏經》中說明忍耐有五種利益:
    1.能忍耐就沒有人能怨恨。
    2.能忍耐就能成就一切事業。
    3.能忍耐就能受眾人愛敬。
    4.能忍耐就能有好名聲。
    5.能忍耐就能善道。

    子梅:有佛法就有辦法。
    金鈴:童軍有一個帶團的團長,有一天去探班,活動結束後,團長們喝點酒,外面聽到打架聲,結果是一位亞斯伯格的小孩與人打架,這團長把他拉到辦公室,發現又是此搗蛋孩子。訓小孩「又是你,白白亮亮的,中共打過來第一個強姦你」這是二年前的事,最近家長要告這位團長,用這二年前之事提告,警察要團長在30天內提出答辯,此團長說他要忍耐,團長不肯答辯。
    子梅:福懋丟雞蛋事件,覺居住持向大師報告,大師說他不勇敢,要回應回去,不要忍耐要伸張,有積極的覺、知、行解決,要看事情。有位記者來找大師請教建核四之事,第二天報紙寫大師同意建核四,大師沒有去反駁,沒有寫社論。忍耐不是吞下來,逃避,是有積極的非立刻回應。
    淑珍:不要忍耐,不要去對號入座,在這社會上上對下無理無法溝通,需要看對象,不是一味忍耐。

    三、用慚愧心來美化人生
    慚愧心是道德之根本,在《阿含經》卷四十七中記載著:「世尊,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慚」是內自羞恥;「愧」是發露向人。我們應該常常反省自己,時時捫心自問,我們的做人處事,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不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對得起國家、社會、父母、親朋好友。
    《佛遺教經》亦說:「慚愧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愧心可以洗滌內心的罪惡,莊嚴自己的儀表。
    慚愧有什麼利益?
    1.慚愧能改過向上。
    2.慚愧能增加勇敢。
    3.慚愧能尊敬別人。
    4.慚愧能信仰佛法。
    5.慚愧能滅除罪業。
    6.慚愧能獲得解脫。
    慚愧必須發自內心,慚者修人,愧者修天。如經中所說:「有二法能救眾生:一者、慚;二者、愧。慚者自不做惡,愧者不教他造。」
    姿蘋:一直以慚愧之心在處事,有次期末補考,僅剩10位同學補考牙齒型態,姿蘋認真練習,考試時,同學取笑她,她不畏懼,結果只有她順利通過,慚愧能增加勇敢,慚愧能滅除罪業,能獲得解脫。

    四、用感恩心來美化人生
    天神讚歎說:「為母者,慈悲心,慈恩深,難言喻;惟子孝,世希有,諸佛誡,孝當先。」我們能在社會生存,是依賴大眾的力量,我們生活上所需的一切都取之於大眾。俗語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時下的青年,奢侈浪費,常常怨天尤人,不滿周遭的一切人與事。
    如何美化人生呢?要以平等心美化人生、要以忍耐心美化人生、要以慚愧心美化人生、要以感恩心美化人生。

    金鈴:中國醫學大學對老師是很嚴格,有一次參加童軍「探索教學的活動」
    活動中有人在你背後拉你的繩子,越爬越高。在2017年學校忽然將升等門檻拉高,我來不及升請教授升等,本來是很生氣,後來想中國醫學大學是給我薪水,從來沒有不給,讓我有經濟基礎,無後顧之憂,我的媽媽、小孩是它養大的,心裡存感恩的心一出現升等就通過。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活動名稱:惠中寺中區分會七嘴八舌讀書會
    活動時間:2024/03/01(五)
    活動地點:惠中寺
    召集人:李金鈴
    參加人:王麗華、李金鈴、王姿蘋、郭金梅、陳淑珍、吳粉妹、吳招緣、董幼花、林秀華、陳怡伶、蔡秀琴、鍾淑珍、江淑端、彭子梅、馬鳳霞
    帶領人/紀錄:張淑芬
    研讀書目:佛教與生活
    研讀範圍:佛教與生活(二)

    佛教與生活(二)

    一、佛教的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上的佛法
    (一) 從《阿彌陀經》裡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為佛教講四大皆空,應該只重視精神生活,而不重視物質生活。因此,有些人對於信奉佛教,會退避三舍,以為信了佛教,一定要吃苦,好的衣服不能穿,好的飲食不能吃,甚至高樓洋房不能住,既然信仰佛教必須吃苦,我為什麼要去自找苦吃呢?
    其實,佛教有多種內容性質,過分強調著重苦、空、無常生活的方式,往往不能獲得一般大眾的信仰。
    《阿彌陀經》裡敘述的極樂世界,在物質生活方面是豐裕而富有的,道路是「黃金鋪地」;房子是「七寶樓閣」,尚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遶;另有七寶池,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等寶合成;穿的衣服,所謂「思衣得衣」;吃的食物,是「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則是「飛行自在」。

    帶領人:談這幾年參與助念時與《阿彌陀經》此經的相應之處。

    (二) 從五乘佛法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所謂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學佛的五種階位。在人天乘的佛法裡,非常重視物質生活;在聲聞、緣覺的階段裡,則較重視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對象,是在家眾;聲聞、緣覺的對象,是出家眾。時下一般弘法者,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常常將對聲聞、緣覺的要求,用來要求人天的大眾。譬如素食、苦行,是聲聞、緣覺的修行方式,如果用這些方法來要求在家人的生活,似乎不太恰當。
    佛教裡常常講「發心」,所謂「發心」,即發三種心:一、發增上生心,可以招感人天果報;二、發出離心,可以招感聲聞、緣覺的果報;三、發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薩的果報。

    (三) 從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成了覺者的佛陀,也離不開衣食住行。不過,佛陀雖然在衣食住行上與一般大眾無異,但是,它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金剛經》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經文是描寫佛陀的日常生活,乍看之下,與一般人完全一樣,但是,如果我們深入體會,則可以發覺這些平凡的生活方式裡,包含著不同凡響的精奧微妙之處。人的身體是四大和合的假體,沒有真我可得。但是,我們要修行,必須藉用這假合的色身,一旦失去了身體,則沒有修行可言。所以,雖是假合的軀體,仍然要滋養它,即所 謂「藉假修真」。

    二、佛教的處世生活─人我相處上的佛法
    (一) 從四攝化他上談人我相處
    假如對人微笑,笑不出來;跟人點頭,不太習慣;關懷、慰問,說不上口,也沒關係,總有一顆心吧!當別人很有禮貌、互道安好的時候,心裡要歡喜;當別人布施、做好事的時候,也要歡喜,這就是心的歡喜布施

    (二) 從六和敬裡談人我相處
    1. 見和同解
    2. 利和同均
    3. .戒和同修
    4. 意和同悅
    5. 口和無諍
    6. 身和同住
    「六和敬」雖是僧團的生活守則,在家居士如果也能以思想統一、 經濟均衡、法制平等、心胸開闊、語言親切、相處和樂等方法用諸於日常生活中,就能擁有真正清淨和樂的佛化生活。

    (三) 從四眾弟子中談人我相處
    佛教有出家男女二眾與在家男女二眾,稱為「四眾弟子」。出家眾和在家眾,男眾和女眾都同樣重要,應該互相提攜,相輔相成,不能彼此輕視,互相排擠。

    故事:
    在一座古老的寺廟中,住著一位師父,帶著兩個小徒弟。師父患有風濕病,兩腿行動不方便,每天分由兩個小徒弟搥腿侍候。每次當大徒弟在搥右腿時,師父就說:「你師弟搥左腿,搥得很舒服呢!
    你應該像他那樣搥才好。」大徒弟聽了,心裡很不高興。當小徒弟搥左腿時,師父也總是說:「你師兄搥右腿搥得很好喔!你應該向他學習。」小徒弟聽了,心裡也很不舒服。
    有一天,大徒弟來搥腿,心裡想著師父對師弟的讚美,愈想愈氣,心想,我如果把師弟搥的左腿打斷,師弟沒得搥,師父就不會說他好了。師弟看他搥的左腿被師兄打斷了,一氣之下,也把師兄搥的右腿打斷。兩個徒弟因瞋恨、嫉妒,把師父的雙腿打斷了,害得師父變成沒有腿的跛子。這個故事說明佛教裡的出家、在家二眾,如果不能互相協調,出家人看輕在家人,在家人卑視出家人,佛教就無法興盛。

    以佛光會為例。
    ★時間因素以下沒分享
    三、佛教的精神生活─思想見解上的佛法
    (一) 從八正道中談思想見解
    (二) 從高僧行誼中談思想見解
    (三) 從修養深淺中談思想見解

    分享:
    副會長郭金梅:在日常生活中,遇見不同宗教時,對佛教的誤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