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長者經典讀書會
    時間:110、01、12下午:3:30-4:30
    地點:普門寺5樓智慧教室
    主題:幸福第十道-怎樣能命終時一定見佛,往生佛國?第三、第四章節
    成員:長者學苑學員23人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內容導讀:
    (一)、作者:星雲大師,
    出處:佛說妙慧童女經
    (二)、支持發心行菩薩道的人
    1.對於每一位發心行菩薩道的人
    ,我們也要給予支持協助,要讚歎他們的初發心,還要供養一切莊嚴具。
    2.莊嚴具:幢幡、寶蓋、瓔珞、
    等裝飾品,還有「忍辱波羅蜜」也能裝嚴我們的人生。
    3.忍-在佛教裡,忍的修行有三個層次-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4.生忍-就是為了生命、生活、生存,必須要忍受生活中各種酸甜苦辣、饑渴苦樂等不如意的事。
    法忍-就是對於內心的貪、瞋、痴、執著,用佛法來自我疏通
    無生法忍-明白世間上沒有是非
    、對待、好壞,對於任何事情都不在心上留痕跡,就如「般若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
    5. 忍是:認識、接受、擔當、化解。
    (三)、禮敬供養佛、法、僧三寶
    1.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佛是真理的發現者,法是真理,僧是弘揚真理的出家人。
    2.世間的財富-解決物質生活。
    佛法僧三寶解決生命的問題,是救拔我們出離輪迴是精神內在的財寶。
    3.供養-
    對佛陀的「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
    對法寶的「三供養」:身體的禮拜、口頭的稱讚、意念的觀想。
    對僧眾的「四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4.在諸多供養中,最上等的供養,則莫過於奉行法義和恭敬三寶。
    5.對於三寶的供養,最重要的是「一切善根皆悉回向」。將所供養的福德回向給一切眾生,與眾生共結善緣,共成無上菩提,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

    四、內容討論與分享:
    1.菩薩道是大乘行者由發心到成佛中間的漫長路程。
    2.除自修自度外,更有度眾生的重要工作,而度眾生要以「慈悲心」為本,才能完成。
    3.首先要(1)發願(2)發四無量心(3)修六波羅蜜(4)
    (5)修四攝法(5)學習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4.用四攝法來修持六度波羅蜜,比如我們最近的臘八粥因為疫情的關係,以三個分會為一組來分工合作,互相協調,異中取同,充份發揮同事攝。
    5.在學佛之前,商店裡昂貴的衣服喜歡的,二話不說買了,但現在受五戒,學佛了不能起貪念,忍下來不買了,是為法忍
    6.師姐執法雖然很嚴厲,令人有些氣憤,但因為學佛明白佛法能夠用慈悲心來體諒她的立場忍下這分「瞋心」,而釋懷。
    7.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生法忍境界就是對於外境的人事物,已達到如如不動,認為一切都是法爾如是。已把自身的佛性顯現出來,達到涅槃境界。
    8.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都以
    「慈悲心」為基礎,所以我們在人世間行佛,要用慈悲心去修持。
    9.有個人怪醫生沒有很快的來到「手術室」幫他車禍受傷的兒子開刀,而破口大罵,好不容易等到醫生來了,幫他兒子手術成功,又很匆忙的走了,他很不高興的再罵,沒有一點「感恩心」但後來護士告訴他:「醫生是在放下處理兒子的後事,先來幫他兒子開刀的,還心平氣和的忍受他的辱罵」,當他聽了以後,後悔不已。
    9.學佛在學「接受、尊重」逆境、不如意,用慈悲心去體諒別人,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別人的做法,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立場,如果能多一份「將心比心」就能理事圓融。
    10.學會觀照自己,我常常會反問自己,學佛以後,我改變了多少,我在每天的行住坐臥中
    ,我的身口意有變得更好嗎?多反省自己,無形中就會改變。
    11.我每個月都固定供養媽媽,但她在最後一、二年因為脊椎開刀就都臥床居多,所以也沒花錢,弟妹建議不要再給,因為她說我給的錢,媽媽都拿給姪子用,但我認為錢是我歡喜供養媽媽,給她就是她的,不必去管她要如何支配。就如大師書上所說「供養」就是一份「恭敬心」就好。
    12.「供養」:對上的一種恭敬心,比如三寶佛、師長、父母、法師、善知識等,從內心深處想要表示自己的一份供養
    「布施」:比較廣泛、平等、歡喜心、誠心所行的一種捨心。兩者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要恭敬心。

    五、結論:
    今天是這學期最後一堂課,剛好我們妙慧童女經也全部結束,我們在這十種幸福之道也學了很多,希望大家都能把它們落實在生活中,讓自己真的如經上所言的「幸福圓滿」,謝謝大家!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學員分享,大師非常重視「平等」的理念,所以在佛光山是用「制度」來保障緇素二眾的權益,於僧團中實踐僧信平等。更建立「檀講師」制度,現在又廣推宣講員的培養。所以鼓勵大家都能踴躍參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長者經典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7月28日下午3:30-4:30
    地點:普門寺5樓社教館智慧教室
    主題:佛說妙慧童女經-幸福第八道
    第四節-善待眾生,廣結善緣
    人數:長者學苑同學28人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主題導讀:
    1.經典上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
    2.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慈悲心,因大慈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
    3.慈悲是大乘佛法的主要精神之一。
    慈悲則是昇華、淨化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濟助,是成就對方的願心,是不求回報的奉獻。
    4.要行慈悲,大師認為要做到二點:
    (1).建立自他戶互易的觀念:
    大地眾生皆是同體共生的關係,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只是身軀不同。所以要有同理心,換個立場替人著想,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慈悲心也才能生起。
    (2).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
    在《八大人覺經》裡有四句偈:「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對於至親固然要照顧,對於不相識,乃至冤親債主,也要平等接納。
    5.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慈悲的力量。佛教一向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是無分別的包容,是眾生與眾生之間的融合和與尊重。
    6.華藏世界裡的眾生,了悟生活平等
    ,自他不二的道理,所以互相包容,彼此尊重,進而形成了光光相攝、圓融無礙的華藏淨土。
    7.凡此都說明了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是至尊至貴、平等無差的,般若性海裡,眾生的佛性都是清淨無染的。

    二、心得分享:
    1.大師非常重視「平等」的理念,所以在佛光山是用「制度」來保障緇素二眾的權益,於僧團中實踐僧信平等。更建立「檀講師」制度,現在又廣推宣講員的培養。所以鼓勵大家都能踴躍參與。
    2.大師說「我是佛」,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本具「佛性」所以每個人都是未來佛。所以常不輕菩薩心懷平等,禮敬一切眾生。就如普賢十大願的「禮敬諸佛」除了要恭敬諸佛以外,還要我們尊重每個人,互相尊重。
    3.在道場有些菩薩在做義工時,非常的精進,但還是免不了有些習氣,面對這樣的同參,就只能用慈悲心去理解與包容了。
    4.有個師姐在告別式的群組中,只有看,卻從不參與,所以就有人建議請她退出,結果卻遭到她的「惡回應」,在這樣的一些人事溝通上,確實需要一些慈悲心與般若智慧來應對。
    5.說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家師兄蕭督導的一些實例:他每次跟一些師兄、師姐們去助念,身上都會帶一些現金,如果遇到喪家生活較困難的,都會大家當場就「集資」幾萬元來幫助喪家辦理後事。
    還有一次有位信徒,因為信任師兄拿了十萬元要給師兄去救助「需要幫助的人」,師兄說:不行!我不能拿,於是他當下就帶著信徒去找住持。妳們說,蕭督導的種種行為是不是無緣大慈的展現呢?

    三、結論:
    1.聽到我們學員的分享,真的是令人感動,尤其在是對於蕭督導展現出來的大慈大悲行誼,更是讓我們學習的典範。
    2.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我們將天下的子女視為自己的子女,珍惜每一份因緣,讓我們的慈悲心能夠增長,廣結善緣,如此我們修行時的障礙,就能夠得到清淨。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長者經典讀書會於109年7月14日下午3時30分在普門寺5樓社教館舉行,由召集人覺瀚法師和陳淑華老師共同帶領31位長者學苑同學,閱讀佛說妙慧童女經第八道幸福,暢談如何邁向幸福人生之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長者經典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7月14日下午3:30-4:30
    地點:普門寺5樓社教館智慧教室
    主題:佛說妙慧童女經第八道幸福-二、三章節
    成員:長者學苑同學31人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主題導讀:
    1.大師曾說:我們人生以生命與信仰最重要。
    2.在人生的苦海裡,唯有依靠「信仰」這艘大船,才能安然度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3.聽經聞法,主要是教導我們如何了脫生死,斷除煩惱,開示我們如何得大涅槃,證得永恆的生命。
    4.一切智就是指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者。
    5.不忘初心,就是告訴我們要時時護念最初的發心。
    6.無論做人處世或學佛修行,都應以發心為首,立願為先。發心才會有力量、有功德,才能不退轉,發願才會有目標、有方向,才能有成就。
    7.世間上最寶貴的能源,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如田、如地,是必須經過開發,才能產生無限的功用。
    8.我們要把心中的慈悲心、智慧心、慚愧心、歡喜心都開發出來,就能自利利他,不斷進步,利樂眾生,永不退轉。
    9.但是「初發心容易,恆常心難持」
    我們修行不要想求速成,要老實薰習受教,以「不忘初心」自我勉勵,就不容易退心。

    二、同學分享:
    (一).聽經聞法:
    1.在疫情休息的這段時間中,我以持誦、抄寫心經來祈願世界和平,願人人健康平安。
    2.聽聞依空法師講的佛陀與弟子傳,讓我們了解古大德學佛的辛苦與精進的精神,為了佛法,怎麼困難都可以克服,拼命的把佛法弘揚出去與傳承下來,讓我們這些佛弟子現今能夠輕鬆學佛,真的要感恩他們同時更要珍惜與把握這學佛的因緣。
    二、不忘初發心:
    1.當初學佛,是因為自己的脾氣很差
    ,遇到事情瞋恨心就起,所以想借學佛改變,進入佛門才升起慚愧心
    ,慢慢的改過,甚至把親友們都引進來,至今僅記初發心,讓道業更精進。
    2.年輕時家中就是佛化家庭,但並不太了解佛法。自從入佛光山聽了容師父講經後,才了解佛法的真義,漸漸深入後,知道佛法是要解行並重,而也更精進學佛。
    3.加入長者學苑後才接觸佛法,雖然住在龜山很遠,但喜愛學佛的心並沒有退怯,不只上課,更常參加法會等等,也勉勵大家一起來共修,讓自己更快樂。

    三、結論:
    1.在這個世界上,發財沒什麼了不起,甚至升官也不是最重要的事,但一個人如果能發心做好人、行好事,必定對他的未來有幫助。
    2.發願可以先由小願來完成,一個一個願像輪胎一樣的往前滾動,漸漸成大願,而在無形中道業也一直往上提昇。
    3.對於初發心要向真、向善、向美、向慈悲、向道德的人,我們要把他們視為如佛一般的尊敬。
    4.感恩同學們的發心立願,來道場聽經聞法,學習佛法,不忘初心。
    大家共勉之!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佛光山普門寺長者學苑經典讀書會於6月30日在普門寺五樓社教館舉行,由讀書會帶領人陳淑華老師帶著23位長者同學閱讀妙慧童女經第八章幸福之道,課堂中與學員互相交流討論如何才能獲得人生幸福之道,學員們反應熱烈。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長者經典讀書會記錄
    時間:109年6/30、15:30-16:30
    地點:普門寺五樓智慧教室
    主題:佛說妙慧童女經-幸福第八道
    -怎樣才能免除修行時障礙得到清淨-第一節:遵守戒律,清淨自在
    成員:長者學苑同學22人
    召集人:覺瀚師父
    帶領人:陳淑華
    記錄:陳淑華

    一、主題帶領:
    1.佛教戒律分為通戒與別戒。三聚淨戒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信四眾皆得受持。別戒則為七眾弟子各別制定的戒律。
    2.三聚淨戒融合了止惡的攝律儀戒、行善的攝善法戒、利他的饒益有情戒,是聚集了斷諸惡、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法門的一切佛法。
    3.戒律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的心性所制定的規矩,身為佛弟子除了皈依三寶佛,更要受持戒律,若能如此,身口意也就不會有差錯。
    4.戒的意義是不侵犯人,尊重而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就是持戒守法的表現。
    5.持戒還要能把握住戒的精神,能用於自我管理、度人救世,才是戒的真正意涵,而不只是拘泥於戒相。
    6.持戒首重「存心」,若外表守戒如儀而內裡存心不良,也不算是持戒,若是外行方便而內猶守戒,則不算破戒。
    7.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戒學為首,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發慧
    ,有了智慧才能免於沉淪生死苦海,所以持戒是解脫的途徑之一。
    8.持戒的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一個人能夠生活在戒法的規範之中,一切都將感到清淨、安然、瀟灑、解脫、歡喜。
    9《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所以說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二、同學分享:
    1.我自從受了五戒後,都會注意何時要吃素,而僅守戒律。
    2.與同修一起受了菩薩戒,感覺脾氣改變很多,而且受戒以後有了戒體
    ,感受到萬物都會禮讓。比如因為愛爬山,有時會遇到蛇在面前爬行
    ,跟它交談,都不會侵害。
    3.因為受戒吃素,但不增加別人的不便與壓力,出外都以方便素為主,不執著在戒相。
    4.受戒後會自我約束身口意的一切行為,內心感受到更清淨自在。
    5.因為吃素,感覺到慈悲心好像有慢慢在提昇,能夠感受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句話的心境,而更能以歡喜心來行佛。

    三、結論:
    1.今天很高興在這跟大家一起討論與分享戒律的這個主題,其實相信妳們都很熟悉,但因為佛陀也說:以戒為師,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所以很重要,希望我們都能遵循。
    2.如果人人都能持戒,一定可以昇華我們的人格,改變我們的命運,則社會必然會祥和安樂,我們共勉之。謝謝大家!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