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Introduction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寶華-春秋閣讀書會 reacted to this post about 3 個月前
    法寶-常春讀書會
    時間:112年2月22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鄭彩櫻會長
    主持人:江鋆景督導
    導讀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法寶寺、林瑞嬌督導、江鋆景督導、陳熏珠、戴寶珍、許蕙瑾、陳玉霞、黃莉喬、游詠程等 9位
    暖身:佛法滿人間 第90則-心能轉境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 金玉滿堂 第一冊第九課
    寬容
    了解別人是體諒之道,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

    接納別人是群我之道,關懷別人是友愛之道。

    ──《佛光菜根譚》

    【提要】

    有的人生性尖銳,待人苛刻,凡事計較,絲毫不肯吃虧。面對這樣的家人、朋友、同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寬厚的心體諒他、包容他,因為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寬容可以絕恩怨。所謂「做事要專,做人要寬」,能夠用寬容的鑰匙,打開褊狹的心扉,把身心安住在體諒上,世界會更寬廣。

    【正文】

    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與人共處,以一顆寬容的心待之,能得人和,對人寬厚、包容,才會有福報。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次因打了勝仗,在宮中舉辦盛大的晚宴,招待群臣及有功將士,楚莊王更叫寵妃許姬,替群臣斟酒助興,大家興致十分高昂。
    忽然一陣大風吹來,蠟燭滅了,現場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在混亂中,有人趁機拉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他。許姬就扯下那人的帽纓,然後掙脫離開,來到大王的身邊告訴他說:「有人趁黑想調戲我,我已拔下他的帽纓,請大王趕快叫人點燈,檢查是誰沒有帽纓,把他抓起來處置。」
    楚莊王說:「今天我請大家喝酒,難免會發生酒後失禮的事,不宜怪罪。再說,將士們為國賣命,我怎能為了顯示你的貞潔而侮辱我的將士呢?」於是,楚莊王即對大眾說道:「諸位,今天喝酒一定要盡歡,請大家把帽纓都扯掉吧!不拔掉帽纓不足以盡興啊!」
    於是臣子們都拔掉了帽纓後,楚莊王再命人重新點亮蠟燭,大眾盡歡而散。
    三年後,晉侵楚,楚莊王御駕親征。兩軍交戰中,楚莊王發現自己軍陣中有一名軍官,奮不顧身,所向無敵。眾人也受了他的影響而鬥志高昂,於是這次的戰役楚軍大勝而歸。
    事後,楚莊王找來那位軍官,問他說:「寡人見你此次與晉交戰,英勇無敵,寡人平時並沒有對你有特別的照護,為何你如此奮不顧身呢?」
    那人就對楚莊王懺悔三年前的「帽纓事件」,因感恩大王的寬厚包容,所以時時刻刻都想用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次兩國交戰,正是一個報恩的好機會!
    所以,生活中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若將他人的過錯牢記在心,念念不忘,只有增加更多的怨懟與仇恨,內心的不平只會帶給自己更大的痛苦。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心中能包容一切,自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



    1.本文告訴我們,應如何與人共處?
    以一顆寬容的心待之,能得人和,對人寬厚、包容,才會有福報。

    2.為什麼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呢?
    若將他人的過錯牢記在心,念念不忘,只有增加更多的怨懟與仇恨,內心的不平只會帶給自己更大的痛苦。

    學員分享:
    游泳程分享:
    星雲說喻2  寬容的價值
    《金光明經》有一段話:「一切諸法無有不為慈悲所攝,無有不為利益一切諸眾生者。」無論是教育、待人、處事,乃至面對自身的困頓,能行慈悲,則能攝人,能讓一切事物,一切心念趨於善美。日本德川時期有一位盤珪禪師,對於犯過弟子的處理方式與態度,正可以說明慈悲、寬容的攝受力與價值。

    盤珪禪師的徒弟屢次抓到一位學僧偷竊,其他弟子要求把他驅逐出寺,盤珪禪師也只是隨順大家的意見,表示:「說得對!應該開除,應該開除。」卻始終沒有採取行動。這名弟子仍是不改惡習,大家終於無法忍受,再度請求開除他,那知盤珪禪師依舊不予發落。

    「師父,如果你不開除他,就讓我們離開好了。」弟子們表明,若不處理,便集體離開。面對大家抗議,盤珪禪師平靜地說:「你們都是明智的人,到任何地方都能安住,可是他不明事理,不懂因果,清淨的僧團,都不能感化他、包容他,他還能去哪裡呢?」語音甫落,弟子們一片靜默,感動師父的包容心,慚愧自己心量狹小。而屢屢犯過的弟子,更因此覺醒、回頭,從此改過自新,成為一位端正的修道人。

    從盤珪禪師身上,得以明了待人以鼓勵、讚美、寬容的態度與方式,更容易得到教化的效果。希望為人父母、長官者,對兒女、部下,乃至整個社會人與人間,能彼此寬容相待,相信我們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必能處處充滿和諧安樂。

    江鋆景督導分享:說寬容很容易但做起來不容易,時時警惕察覺內心想法,學會離開環境和轉念。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常春讀書會
    時間:112年8月25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鄭彩櫻會長
    主持人:鄭彩櫻會長
    導讀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法寶寺、林瑞嬌督導、江鋆景督導、吳美鴛、陳熏珠、戴寶珍、許蕙瑾、陳玉霞、江秋月梅、林孝幸、溫秋鳳春、何碧芬、曾玉釗、宋貴翠、DEBBY等 17位
    暖身:佛法滿人間 第90則-心能轉境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第2冊 放光
    放光
    我們誦讀大乘經典,會發現佛陀每次講經前,必定會「放光」。如《金剛經》開頭的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從這段經文裡,就可以看到佛陀在放光。怎麼說呢?

    「爾時世尊」,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般若之光;「著衣持缽」,是手上放光;「入舍衛大城乞食」,說明佛陀行走時,讓每個人都可以看到,是眼中放光;「飯食訖」,是口中放光;「洗足已」,這是腳上放光;「敷座而坐」,則是通身放光。可以說,佛陀的行住坐臥,都在放真理之光。

    佛世時,有一位駝驃比丘是寺院的知客師,不管在清晨或深夜,他總是提著燈籠,帶領前來掛單的僧人安單,數十年如一日。因為他發心的功德,獲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日後指引僧眾到寮房,再也不必提燈籠了。

    另有一位香口沙彌,一生從不說謊、不罵人,而且都是說好話、說善言,最後感得說話時,口中滿口芬芳,完全沒有穢濁之氣,所以大家都稱他為「香口沙彌」,這就是口中放光。

    其實,佛陀有沒有放光不重要,別人有沒有放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能放光。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跟佛陀一樣放光;只是大家忘失了自己真如本能的光,還一味的向外追求。例如︰口說讚美別人的好話,就是口中放光;目中有人,眼中所看的一切人事,都是善美的好人好事,就是眼睛放光;耳中注意聽聞佛法,並懂得諦聽、善聽,就是耳朵放光;滿臉笑容、沒有瞋怒,就是臉上放光;心中擁有慈悲、智慧、清淨,就是心中放光。只要我們能時時放光,人生哪裡還會有黑暗、煩惱呢?

    佛陀也曾說過有四種方法可以放光,即:

    一、布施燈燭驅逐黑暗,是一種有形的放光。若能以真理、知識、智慧等法布施供養人,讓他不會走向愚暗痴迷,這就是放光。

    二、佛法欲滅時,為了信仰而廣修供養、常隨佛學、懺悔業障、護持正法,讓人不受外道怪力亂神影響,這也是放光。

    三、親朋好友意志消沉、行為不正時,能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走向正面、積極的道路,使他們不迷失方向,就是以光明照耀他們,也是放光。

    四、用一片真誠的心與人共事,就是放光。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我們的愚痴、妄心就像是千年暗室,有了佛法的光明,就能看清實相,照亮前途。試想,一個人的心若被無明煩惱覆蓋,就如同禪宗裡講的「黑漆皮燈籠」,那還算是個人嗎?因此,我們不要只看外在的陽光、燈光、火光,更不要被邪魔外道不正的暗光或假光所迷惑,重要的是,我們要能找到自己的「光」在哪裡,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處處放光;當我們的心能夠「放光」,把真如自性、般若真理的心光點亮,將慈悲喜捨的燈光點亮,不但能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

    光明對世間的重要,就像海洋上的燈塔,指引著遠航的船隻;又如暗巷的明燈,照亮夜歸的行人。我們能點亮自己的心光,能在人間大放光明照亮別人,這樣的人生才會充滿無限的價值和意義!


    會員分享:
    鄭彩櫻會長:我們掃淨房、三民公園,把環境打掃乾淨,發心義工、知賓、典座為大眾服務就是在放光。
    陳熏珠:口說讚美別人的好話,就是口中放光。
    江鋆景督導:之前竹北淹大水到腰部,我脖子掛2瓶水到災戶家裡,他們看到感動的心情我到現在還記得,後來隔天我去跟市長說我要幫忙救災,帶著10幾個阿兵哥去清理淤泥,這也是一種放光吧。
    邱月梅:我現在才知道金剛經前面敘述佛陀在放光,謝謝今天讀書會和星雲大師說明。
    吳美鴛:當別人阿媽,看到自己的或別人孫子都說好可愛,稱讚如嘴巴放光。
    林瑞嬌督導:照顧小孩都在放光,秉持大師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都是放光。像是江督導雪中送炭送水都是放光。打電話關心會員、做義工、知客都是放光。剛才講到知客師手會放光,如果沒心要那隻手指頭也不會放光。無時無刻都在放光。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常春讀書會
    時間:112年7月19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鄭彩櫻會長
    主持人:鄭彩櫻會長
    導讀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覺晴法師、林瑞嬌督導、吳美鴛、陳熏珠、戴寶珍、許蕙瑾、陳玉霞、陳貴美、林孝幸、溫秋鳳春、何碧芬、曹春佑等 12位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第2冊 環保與心保
    人生存在這個地球上,需要有大地才能立足,需要有陽光、空氣、水分等,才能活命。可以說,世間一切都是四大所成,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緣起法」──世間一切都要靠各種因緣和合才能存在。

    而生命是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宇宙之中,不只是人有生命,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生命。依佛教的觀點,凡是能動的、活的、有用的,都有其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比方,一件衣服、一張桌椅、一輛汽車,只要你好好愛惜它,不隨便破壞,它就能多使用幾年。

    佛教對「生命」的定義,乃至對「惜生」、「護生」,都有很積極的作為與看法。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此「不殺故不濫墾,不偷故不盜伐」。佛教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認為不僅對人和動物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加以保護。

    如佛教的睒子菩薩說:「我每走一步路,都不敢用力,怕踩痛了大地;我每講一句話,都不敢大聲,怕驚醒了大地;我也不忍心丟一點東西在地上,怕汙染了大地。」這就是一種慈悲愛物的環保意識。

    當然除了外在的生態環保,如自然界的保育、空氣的淨化、水源的清潔、噪音的防止、垃圾的處理等,需要大家共同一起維護外,佛教更講求心靈環保。

    所謂心靈環保,包括思想、觀念、語言、心意的淨化,例如:拒絕垃圾知識、思想不被汙染,就是思想的環保;觀念正確,凡事正面思考,就是觀念的環保;口業清淨,不兩舌、不惡口,就是語言的環保;心中無煩惱、嫉妒、不平、憤恨等情緒,就是心意的環保。

    所以我倡導三好運動:身做好事,不犯惡行;口說好話,不出惡語;心存好念,不懷惡意。一個人如果能行三好,則自身端莊正直;一個社會人人行三好,則社會祥和。

    不過,我想最大的環保還是心,我們的心就像工廠一樣,工廠的設備好,就能生產優良產品;設備不好,產品也跟著劣質,甚至還會造成外在的環境汙染。《維摩經》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只是我們如何做好心靈的環保呢?像我們掃地也需要有掃把,打仗也需要有武器;同樣的,心中的染汙要清理乾淨,也需要工具和武器。那我們的武器是什麼呢?就是智慧、慈悲、忍耐、勤勞、慚愧、懺悔等,有了這些工具,就能打敗心中的煩惱魔軍,內心自然也就能得到淨化了。

    學員分享:
    會長分享:我們做實質環保也要心靈環保,放生不如護生。
    林瑞嬌督導分享:現在有些廟宇只燒1炷香或是用心香來拜神明,這是實質的環保;而心靈的環保包括思想觀念語言,
    佛光人行三好四給、服務大眾、守五戒。多一點放下少一點煩惱、多讚美少忌妒,多智慧少愚痴、多謙卑少傲慢。
    游詠程分享:星雲大師說一個人如果能從自己的心裡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空氣、淨水般的思想,踏實的做事,用心的學習,快樂的生活,必能擁有一個豐美而光明的人生。
    周利槃陀伽記憶不好,佛陀教他念「拂塵除垢」,他認真的工作,一心的持頌,他想:「塵垢是可從兩方面去看,一是內的,一是外的。外面的塵垢是看得見的灰土瓦石,是容易清除的;內心中的塵垢是貪瞋無明煩惱,這是要用大智慧才能清除。」 佛陀也很歡喜,嘉許周利槃陀伽,佛陀就對大家說:「誦很多的經文,不了解到經義不行,受持一句偈頌,照著實行,一定就能得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常春讀書會
    時間:112年6月21日下午7:30-8:1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鄭彩櫻會長
    主持人:鄭彩櫻會長
    導讀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林瑞嬌督導、江鋆景督導、鄭彩櫻會長、吳美鴛、陳熏珠、江邱月梅、戴寶珍、許蕙瑾、陳玉霞、宋貴翠、游詠程、曹春佑等 12位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佛法真義》提放自如
    提放自如
    最近一、二十年來,由於我視力不好,不能看書,甚至都不能看電視,生活裡面百無聊賴,除了講課,或者口述文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寫一筆字。
    所謂「一筆字」,就是因為眼睛看不到,落筆以後,假如要寫兩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不能一筆完成的話,第二筆就不知道要從哪裡繼續了。所以,我必須把要寫的幾個字,一筆完成。這個除了靠模糊的眼力以外,最主要是靠心力的幫忙,必須一筆從頭到底,我自己就名之曰「一筆字」。
    自從寫一筆字以來,承蒙各界對我的謬讚,給了我許多的鼓勵,讓我對寫一筆字,增加了很大的信心。
    在寫一筆字當中,常有人問我:「你最喜歡寫什麼字?」當然,我最喜歡寫的字,都是有關佛法的。例如,不忘初心、不請之友、從善如流、與人為善……但是我最喜歡寫的,還是「放下」這兩個字。
    常常在我寫「放下」的時候,就有人說:「這太消極了,在世間上,為什麼都要放下才好呢?」
    我覺得講這個話的人,他不懂得「放下」的意義。因為沒有提起,你就不懂放下。像你出門旅行,提個皮箱、日用品,這時「提起」對你當然重要;可是你回到家裡面,在客廳吃飯、到廚房幫忙,你還背個皮箱進進出出?你覺得這樣會快樂嗎?假如說把皮箱「放下」,不是當下就能自由自在嗎?
    所以,我覺得佛法教育人的,教你放下,它也一定告訴你要怎麼樣提起。當提起的時候,你要提起;當放下的時候,你要放下。提起的時候,要負責,要奉獻,要賣力;假如你提不起精神,就於事無補。
    當你功名不就,事業不成,人家對你不能信賴,或者丟官去職,你不能放下,煩惱、計較有用嗎?在佛門裡,當提起的時候,就知道要能放下,當放下的時候,也要能提得起。
    為了這許多人在世間上不肯放下,我還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青年,爬山時不慎滑入山谷,所幸及時攀住樹藤,沒有跌死。他抬頭一看,往上是懸崖峭壁,往下是萬丈深坑。心中一急,大叫「佛祖救我!佛祖救我!」佛祖真的應聲而至,青年高興的請佛祖趕快救他。
    佛祖說:「我是想救你,只怕你不聽我的話。」青年說:「這都什麼時候了,我怎麼敢不聽您的話呢?」佛祖說:「好,現在就請你把手放下來。」青年一聽,這還得了,把手放下來,不就跌死了嗎?他不但不肯放手,反而抓得更緊。佛祖很無奈的說:「你這樣執著不肯放下,你不放手,我又怎麼能救你呢?」
    所以,「放下」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很重要,我們不要計較,不要比較,不要給功名富貴、貪瞋愚痴來束縛,你不是自己就放下了嗎?不是自己就自由自在了嗎?所以,學佛說難是很難,放不下呀!說容易也很容易,只要能放下,沒有人會來跟你為難。
    為了現在一般人對「放下」為難,我就改為「提放自如」,要提起就提起,要放下就放下。該提起的時候,不放下很痛苦;該放下的時候,背負那麼重,也很難過。因此,當提起就提起,當放下就放下;能如此,就是學佛最好的修行

    學員分享:
    江邱月梅分享:不是自己的事情就很好放下。
    曹春佑分享:想開、簡單點就能放下,覺得不容易、想複雜了就不能放下;自己心裡好過,覺得這也沒甚麼就放下了,
    說簡單也是很簡單,不執著就放下了。有時走過經歷過就覺得沒甚麼,不在意就放下了,有些事遇到一時就放不下,慢慢覺得再不放下就覺得過不了坎,所以很多事情隨著歲月時間慢慢放下,不是一時就可以放下。看不順眼時就把方向轉移一下就好了。
    江鋆景督導分享:有時候就是想開了一念之間,原來事情這麼簡單為什麼要糾結這麼久。
    林瑞嬌督導分享:人生沒有辦法任何事情都稱心如意,人生無需太多包袱 只要學會放下,若覺得苦就把他放下吧,佛法的智慧,了解因緣無常,不要執著才能離苦得樂,要放下就放下,不放下也沒辦法,別人幫不了你。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初心讀書會
    時間:112年5月18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鄭彩櫻會長
    主持人:鄭彩櫻會長
    導讀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覺晴法師、林瑞嬌督導、鄭彩櫻會長、吳美鴛、陳熏珠、江邱月梅、戴寶珍、溫邱鳳春、陳貴美、許蕙瑾、陳玉霞、宋貴翠、何碧芬、曾玉釗、游詠程等 15位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佛法真義1》 發心
    經典說:「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功德就是從發心中成就、增長,所以佛教的百千法門中,「發心」最為重要。

    佛教將「心」比喻為「田」、「地」;發心就是開發我們的心地。世間的土地經過開發,就可以建築,就能利用;世間的田地經過耕耘,就能播種,就有收成。同樣的,我們只要懂得開發心田,內心的寶藏就能一一出土;心的田地不開發,就是外緣、福德具足,也不能長出菩提之苗。就像一粒種子,如果沒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結出好的花果。

    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心發,則佛道堪成。」世間上,發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發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儒家的學者叫人要立志,佛教的行者要人發願;立志、發願,就是發心。心一發,則志可立;心一發,則願可成。

    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修行人,有一天帶弟子外出,徒弟背了包袱跟隨在後面,突然心裡起一念:「世界如此的多災多難,眾生如此的多苦多障,我應該有菩薩大慈大悲的發心,來救度眾生。」證得阿羅漢果的師父,因為有「他心通」,知道跟隨在後面的徒弟,發起度人的菩薩心,立刻停下來對徒弟說:「包袱給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把包袱給師父,師父則背包袱在後面跟著。

    走了一段路後,徒弟看到腳下有一個水塘,成千上萬的螞蟻被水圍困,又興起一個念頭:「唉!世界之大,眾生之多,我連這水塘裡的螞蟻也沒有辦法救度,哪裡還能救度天下的眾生呢?」

    走在後面的師父,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說:「包袱拿去,走到後面去!」可見初發心後,要維持到完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發心的力量很微妙,例如:我發心吃飯,飯菜就會很好吃;我發心睡覺,就會睡得很甜蜜、安然;我發心做一個好人、做一件好事,就會心甘情願。心好像田地、沙灘、海埔新生地,開發後,就能發揮它的作用。心一發,所做的事情,品質就會不一樣,這正是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只可惜一般人只懂得要把荒地、山坡地,開發成為農地、建地,不斷心外求法,卻不知道我們心裡有無限的寶藏、無限的能源。聰明的人,應該反求諸己,應該由外向內來開發我們自己心裡的能源和寶藏;因為心裡的田地開發了,才能播種、才能生長、才能收成。
    解脫,不在別人,在自己;解脫,不在他方,在當下。

    學員分享:
    游詠程分享:發心從日常的簡單的開始,發心煮好吃的餐點、煮出來東西就美味;發心認真呼吸、做事就專注有效率;發心睡好覺,隔天起床身體能量就滿了有精神。為什麼發心後煮餐點會好吃,因為發心後去看食譜,學到不同食物、調味的特性;發心呼吸,認真吸每一口氣、吸吐之間放掉煩惱,頭腦輕鬆了做事自然有效果;發心睡好覺,注意就寢時間不做多餘的活動,神不外馳,精神飽滿。

    江秋月梅分享:人間佛教學報藝文裡面一篇涂順龍壇講師將大師1996年寫的墨寶全部記錄下來,用四句偈寫出來,好感人。說大師書桌沒有裝抽屜、淡薄,重視全人教育。披荊斬棘、五洲弘法,艱深難懂的佛教義理做成好聽的佛教歌曲,我看好多遍、好難過、好感人。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初心讀書會
    時間:112年4月16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鄭彩櫻會長
    主持人:江鋆景督導
    導讀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江鋆景、吳美鴛、陳熏珠、江邱月梅、戴寶珍、溫邱鳳春、陳貴美、許蕙瑾、陳玉霞、宋貴翠、游詠程等 12位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佛法真義1》 解脫道
    一般出家人,你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他都說:「要了生脫死。」
    同樣的,你也問一般人:「你為什麼要學佛?」他也都說:「為了要求解脫。」
    為什麼要求解脫呢?誰束縛你了呢?
    但是,普世的人都不是被囚禁在監獄裡,也不是被土匪綁票,也不是因為貧乏、三餐不繼,也不是遭到政治壓迫。那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感覺到被束縛,都希望求得解脫呢?現在,普世大眾你們要想學佛,要求得解脫,我也要問一句:「是誰束縛你了?」你指出是王姓、張姓,還是什麼人來綑綁你、束縛你?如果你舉不出是什麼人束縛你,那你要求什麼解脫呢?
    其實,認真說起來,並沒有什麼人束縛你,可以說,都是自己束縛自己。自己束縛自己的是什麼呢?比方名枷利鎖,名和利就像杻械枷鎖般束縛了我們,或者是貪、瞋、嫉妒、忿恨;這就等於吊掛在梁上,需要人解救,才能脫離束縛,才能獲得解脫。但是,現在並沒有人把你懸吊在梁上,也沒有人給你杻械枷鎖,你還是要求解脫,可見得在精神上、思想上、你的心靈上,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把你束縛了。
    例如榮華富貴,例如不公不義,例如委屈不平,例如自己的畏懼、嫉妒,心中種種的無明煩惱都束縛了自己;但是,這個要求助於人,別人也不能幫助你內心的解脫。所以,怎麼樣解脫?還是要靠自己。
    所謂解脫,只要自己把貪欲變成布施喜捨,那你不是從貪欲裡面解脫了嗎?你生氣忿怒,假如能轉為心平氣和,不起瞋心、忿怒,你不是當下就解脫了嗎?假如你這時候內心的無明、怨恨,自己可以用佛法智慧,把心上的這些塵埃拂拭,你不就解脫了嗎?
    你要別人幫忙你解脫,別人要怎麼樣才能幫助你呢?有形的,可以幫助你;無形的,好比內心的貪瞋煩惱的束縛,別人又怎麼能幫助你解脫呢?再說,就是你解脫以後,你要住在什麼地方呢?你住在寺院裡面,你能解脫嗎?你回到家庭裡面,你能解脫嗎?你在社會上的機關工作,人我應酬,你能解脫嗎?
    假如說你都能解脫,那為什麼你不能不要無明、不要怨恨、不要不平、不要氣惱?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只要你能放下,當下不就都可以解脫了嗎?你要到什麼地方才能解脫呢?你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呢?你要找什麼人才能幫你解脫呢?那都是不可能的。
    人要求得解脫,只有自己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不比較,不在人我是非裡面打滾,不在貪瞋愚痴裡面居住,不在無明煩惱裡面與之為伍,那麼天下之大,你在哪裡都可以解脫,你又何必要求助別人來幫忙呢?你何必還要再找另外一個什麼解脫的地方呢?
    解脫,不在別人,在自己;解脫,不在他方,在當下。

    學員分享:
    游詠程分享:
    貪瞋痴如何對治:
    1.貪欲以不淨觀對治,財色名食睡會起煩惱心,清除後恢復清淨。
    2.瞋恨用慈悲心對治,保持歡喜慈悲對待周邊的因緣。
    3.愚痴以因果觀對治,前面種下此因果,懺悔消除業障。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時間:112年3月17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鄭彩櫻會長
    主持人:鄭彩櫻會長
    導讀人:鄭彩櫻會長
    紀錄:邱瓊慧
    參與人員:江邱月梅、戴寶珍、曾玉釗、陳玉霞7位
    讀書會教材:星雲大師「心的經典」第三部《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

    星雲大師「心的經典」第三部《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即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發,人能起慈悲心,故能知而感應而效仿觀世音菩薩,是人間佛教之本。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能在娑婆世界處處受到人們的歡迎與信仰呢?因為,
    觀世音菩薩總是無私無怨地「給人一些好因好緣」。在諸多善法中,沒有比「給人一些好因好因緣」更重要。

    觀世音菩薩的願心,無非是「利他」二字。
    宋代天台宗四明知禮和尚,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主編集、制定《大悲懺》,儀軌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行者在入懺持咒時,必須先效法觀世音菩薩發十大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此觀世音菩薩十大願文,願願都是以「利他」而發的,都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發的,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為了給予眾生一些好因好緣,所立下的廣大、深遠之弘願。也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護佑一切眾生,也讓眾生有一個精神依歸。
    善財童子拜觀音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和我們東方人,特別有緣呢?
    觀世音菩薩是以我們娑婆世界為其活動的場所,而娑婆世界也是觀世音菩薩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外,依報的淨土之一。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提到善財童子四處參訪諸善知識,其中第二十七參,即是到普陀洛伽山參訪觀世音菩薩。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第二十七參訪觀自在菩薩章》中說:
    鞞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
    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
    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
    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瑩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普陀洛伽山或補怛洛迦山,在諸經典中有不同譯法,其意為「小花樹莊嚴山」,即:在這個山上,有許多小白花樹,開著芳香的花朵,香味飄散遠方各處。這即是觀世音菩薩常住說法的淨土。
    善度居士告訴善財童子往印度南方而去,有山名補怛洛迦,那裡有一位菩薩名叫觀自在,應前往參訪。當善財童子到達時,到處尋找觀自在菩薩,看見西面深邃的山谷間,有晶瑩的流泉,芬芳的樹林,柔軟的草地,觀自在菩薩正坐在金剛寶石上,為諸多一起坐在寶石上的無量菩薩們宣說大慈悲法,令其度化一切眾生。
    除了印度南部的補怛洛迦山之外,中國也有補怛洛迦山。
    中國的補怛洛迦山在哪裡呢?
    中國觀世音菩薩說法的淨土世界,就在南海普陀山。
    普陀山位於浙江杭州灣,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座小島。主峰是海拔二九〇公尺的佛頂山,島上遍布翠綠峰巒及幽深岩洞,最特別的是沿山林立的無數寺院。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寺普濟寺(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後寺法雨寺(印光大師閉關自修處)和慧濟寺等三大禪寺。此外,另有紫竹林、楊枝等三十多處禪院。尤其,慧濟寺下方的「梵音洞」,據說因緣具足,能與之相應的人,便能隨機見到觀世音菩薩不同的應化示現。
    普陀山以觀世音菩薩的神蹟與感應聞名,也是海內外虔誠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佛教徒,誓願一輩子必朝禮的聖地。在香會時期,每一所寺院的香煙縹緲繚繞,念佛誦經的梵音與潮來潮往的濤聲合而為一,形成美妙殊勝的「海天佛國」風光,所以說它是中國的補怛洛迦山,名副其實。
    普陀山與觀世音菩薩亦有一段甚深因緣。
    在南海普陀山,有一尊大有來歷的「不肯去菩薩」。
    五代後梁時期,日本和尚慧諤法師從日本來到山西五台山參訪,當時他看見一尊法相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心生歡喜,一再拜了又拜,捨不得離去。
    他心想:「如果向常住開口要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薩祈求,悄悄把這尊佛像請回日本供養,菩薩一定會原諒我的。」
    於是,趁四下無人時,一把抱走了這尊菩薩,立刻乘船回日本,沒想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島,也就是現在的普陀山附近時,海上忽然浮現出許多鐵蓮花,在船前船後密密圍了一匝,使得這艘船既不能前進,又不能後退,就在這裡困住了好幾天,動彈不得。
    這時,慧諤法師終於覺悟:「大概是菩薩不肯去日本吧。」
    想了又想,覺得也許菩薩和這座小島有緣,於是抱著菩薩下船上岸,在當地開山建寺。慧諤法師在普陀山所建的第一個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觀音院」,用以紀念「不肯去菩薩」的這一段奇緣。
    從此,舟山群島一帶得了「蓮華洋」的美稱,而南海普陀山,也成為佛教聖地之一。
    其實,如同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一般,無論是印度南部的補怛洛迦山或是中國舟山群島的南海普陀山或是西藏的拉薩等等,都是觀世音菩薩說法的淨土世界。
    未來若能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將整個娑婆世界都轉化為觀世音菩薩的補怛洛迦山,每一個人皆與觀世音菩薩結下好因好緣,那即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的理想境界,也是他最大的願望。



    江鋆景督導分享:在上週的3/10月例會上,上級指導彭桂芳檀講師藉由當天道場舉行觀音法會,拜頌觀世音菩薩誕辰日,用這本書裡的二句話勉勵在場佛光人「忙碌的時候有輕鬆的感受,輕鬆的時候要有忙碌的進取。貧窮的時候,有富貴的自尊,富貴的時候,有貧窮的謙虛。」,大師在世時常謙虛的說,他只有小學學歷,但這本書內容提及很多短篇小故事,淺而易懂,如果還沒有看過,我蠻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大師藉著這些故事,讓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進。同時也讓我們知道,當我們能夠體會別人痛苦的時候,當我們想要去幫忙他時,我們心中就有觀世音菩薩慈悲。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常春讀書會
    時間:111年12月9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江鋆景會長
    主持人:江鋆景會長
    帶領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20位
    讀書會教材:佛法真義1 四依止P.95
    我曾經在我的文章〈我們住在哪裡?〉中說過,佛陀告訴我們,不可以住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裡,不可以住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中;因為五欲六塵會蒙蔽我們的心性,不能自在,不能解脫,只有增加煩惱。

    那我們要住在哪裡呢?當然,佛法是我們信仰的,我們要住在信仰裡,住在佛法裡。但是廣大無邊的佛法很多,你能住在「四依止」裡,大概就能成為標準的佛教信徒了。所謂「四依止」,就是:

    第一、依法不依人:現在的人,有的依神不依佛,有的依師不依佛,有的人依於異說,不依佛法;尤其,佛教裡依人入道的太多了。佛弟子對大德敬重,這當然很重要;最初依人學法,也不能否定這個過程。但是,真理最後要「依法不依人」,佛陀本身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注重「依法不依人」,其意義最為正確。

    第二、依智不依識:「識」,有所謂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再加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或者還有更多微細的唯識學說法。

    「識」雖然是生命的根本,但是生活中的「識」是分別意識,裡面有很多的差異、雜亂;等於一張過分的五彩圖畫,已經分不清主題了;也如一個女人濃妝豔抹,已分辨不出細膩的氣質了。「智」是般若,所謂大圓鏡智,你是什麼樣子,就還給你一個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倡導「依智不依識」。

    第三、依義不依語:全世界的各種語言不只百種之多,哪一種語言才是佛法?其實,語言只是一種符號,不值得說我依英文、依法文、依日文、依華文;最重要的,不管哪種語言,都是用來詮釋佛法義理的,我們最終還是要「依義不依語」,也就是要依個中的道理、意義。

    比方說因果、緣起、佛性、三法印、四聖諦,不論用什麼語言闡述,它都是佛陀親口說出,意義都同一個。南北傳的佛教也好,原始、現代的佛教也好,真理、真義是不會改變;語言只是工具,如標月之指,當你得月時要忘指,不能不「依義不依語」。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法在佛世時,也有接引眾生的方便法,我們承認方便的重要。但是這些方便,等於是小學、中學的程度,還不夠高,只能用這種簡單的道理來接引他,給他利益,給他歡喜。換句話說,佛法有了義、不了義;不了義是方便道,了義才是究竟的解脫道。所謂般若是解脫道、菩提心是解脫道,這許多佛法修行的究竟目標,就是讓人解脫煩惱,離苦得樂。萬種的方便,歸根究柢,就是人生要喜悅、要解脫、要超越,要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度,和我佛如來同樣地把精神、心胸擴大到虛空,那才是真正的佛心佛意。

    所以四依止: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識,三、依義不依語,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認為佛教徒應該以此作為學佛的準則、信仰的準則。

    學員分享
    江鋆景會長:這次讀書會我才了解四依止的意思,法寶寺住持幾年換一次,每個風格不相同,但都是弘揚佛法,依法不依人。
    游詠程分享:永本法師說末那識 第七識是吾人自我的意識中心,沾染了貪、瞋、痴、慢的色彩,一般稱之「我執」。
    星雲大師說大圓鏡智:「大」,是廣大開闊;「圓」,是圓滿;「鏡」,是比喻第八識轉識成智之後,就像一面一塵不染的鏡子,不僅無所不照,還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朵紅的花,它不分別,就照出一朵紅色的花;綠色的葉,也不分別,就照出綠色的葉子。從無分別,體現本來面目。
    依義不依語的標月指:萬里路程,總要從第一步開始,但開始了以後,就要往前行,不要回顧第一步,只有在前面的目標;就像打獵的人,打中目標後,就要忘記弓箭。假如只在原地踏步,不捨棄最初的一步,那又何能到達目標呢?假如說打獵的人一直在保護自己的弓箭,忘記了獵物,所做的又是何事呢?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常春讀書會
    時間:111年11月19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江鋆景會長
    帶領人: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16位
    讀書會教材:佛法真義1 慈悲P62
    慈悲
    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有了慈悲的光明,世界才能充滿溫暖的希望。「慈悲」二字,慈,是把快樂給人;悲,是替人拔除痛苦。你有痛苦,我願意為你拔除、願意帶給你快樂,這就叫做慈悲。
    「佛教以慈悲為懷」,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話語。但是慈悲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也不是要求別人給予我們慈悲,而是我們要給人慈悲。
    所謂「無緣大慈」,即慈悲不一定要彼此有緣,並非因為你是我的家人、朋友,我才愛你,我才對你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不管你認不認識我,你有苦難我就要幫助你,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
    而「同體大悲」,是我把你看作跟我是一樣的。其實,奉行慈悲並不難,重點是要學習立場互換。你受苦難,我幫忙你;假如我有了苦難,我也需要人家的幫忙。因此,立場調換了以後,慈悲心自然就油然生起了。
    我常常告訴徒弟:「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因為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是做人本來就應該具備的條件。但是慈悲如果運用不當,也會淪為罪惡。例如,父母縱容子女,造成社會問題;姑息惡作,導致社會失序;濫施金錢,助長貪婪心態;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這些都源於沒有正確的知見,缺乏道德的勇氣。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以正見為前導,否則你的濫慈悲,可能失去原有的善心美意。
    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如我們到寺院禮佛時,一進山門,會先看到一尊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坐在山門口歡迎我們,這叫做慈悲的攝受。但是進了山門之後,會見到一位手拿金剛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來很勇猛威武的韋陀護法天將,就是以威力的慈悲來折服我們的煩惱。
    有的人在愛的慈悲鼓勵中可以進步,有的人在嚴厲的折服裡心生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風、夏天的雨水,雖然能使萬物生長;秋天的嚴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萬物成熟。
    然而,一般人做到的慈悲大都是「一時的慈悲」、「熱鬧的慈悲」,很少做到「寂寞的慈悲」、「永恆的慈悲」。什麼是「一時的慈悲」?例如濟苦救貧,這種只能濟人於燃眉之急。「熱鬧的慈悲」,如你去參加一場齋戒法會,以莊嚴肅穆的場面來攝受他人,這也是無法久長的。那麼,什麼是「寂寞的慈悲」呢?就像社會那些從事文化事業的人,他們默默耕耘,默默承受寂寞之苦,雖然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關注,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無遠弗屆的。什麼是「永恆的慈悲」?興學辦道,以教育方式,從根本上啟發眾生的慧命;著書立說,傳播善美的思想,這就是「永恆的慈悲」。
    總之,如果我們能用慈悲的心,對人體貼關懷;用慈悲的眼神,看待萬事萬物;用慈悲的愛語,隨喜讚歎;用慈悲的雙手,常行佛事,使自心與慈悲合為一體,不但自身的慈悲力增長,更進一步使整個宇宙都充滿慈悲。慈悲是一張無價的「通行證」,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時時擁有歡喜,處處得以安身立命。
    學員分享
    江鋆景會長:文中提到慈悲如果運用不當,也會淪為罪惡。例如,父母縱容子女,造成社會問題;姑息惡作,導致社會失序。我對這有感,竹北這幾年發展快速,許多人一夕變暴發戶,任由子女吃和玩樂,買限量名車等等…子女不知要腳踏實地努力,揮霍炫富。
    游詠程分享:遇到人問聲好打個招戶就是發慈悲心。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過去經驗不同,思想也不同,遇到不同意見時不需要反駁,自然與人結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法寶-常春讀書會
    時間:111年10月12日下午7:30-8:30
    地點:Zoom視訊
    召集人:江鋆景會長
    主持人:江鋆景會長
    帶領人導讀:游詠程
    紀錄:游詠程
    參與人員:15位
    讀書會教材: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P263-309
    三、 弘法活動
    為了佛教 盡形壽獻身命
    由於太虛大師的浙江口音和講話聲音很小,實在說,在培訓期中,我也聽不懂太虛大師講話,不過他有一句話:「我們要為了佛教!我們要為了佛教!」不斷地在我耳際之間響起。

    後來有一次走在路上,無意之間和太虛大師迎面而遇,我站下來立在一旁恭敬合掌,太虛大師忽然停下腳步,看著我,說:「好,好,好。」雖然就只是這麼簡單的一面,但是這一個「好」字和「為了佛教」,對我一生推動人間佛教卻發生了很大的力量。
    (一)青年學佛運動
    周宣德居士受到加拿大詹勵吾居士資助,成立了「慧炬學社」,鼓勵青年寫作,結緣佛教書籍,如李恆鉞居士的《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等,印行了不止數十萬冊,分送給青年閱讀,提供獎學金,鼓勵撰寫心得,藉此帶動青年學佛。從一九五七年起,他在各大學都成立佛學社團,如台灣大學的晨曦學社、師範大學的中道學社、政治大學的東方文化社、中興大學的智海學社等,成就不少佛教的人才。說來,佛教社團在大學可以這樣順利的推動,不能不感謝在大學裡任教的周邦道和李炳南、周宣德、詹勵吾這些老居士的協助。
    營隊社團 帶動青年學佛
    早期台灣帶動青年學佛的系統,除了周宣德的慧炬學社之外,就是佛光山的大專佛學夏令營、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設立的明倫社,以及蓮因寺懺雲法師以苦行聞名的齋戒會。那個時候,大家雖然經濟都不好,可是都很熱情、很賣力的在弘揚佛法,一心一意要把人間佛教帶給這些青年朋友。
    (二)電台、電視傳播
    此外,我寫的長篇小說《玉琳國師》,沒想到初試啼聲,即蒙受讀者歡迎。後來,多次改編成劇本,錄製成廣播劇,在電台播放,拍攝成電影,在劇院演出。其中,以二十年前由勾峰先生改編製作的電視連續劇《再世情緣》,最為轟動,連海外地區都爭相播放。
    說來,佛教也和戲劇的命運相同,假如不圖改變,因為保守,沒有通俗化、大眾化,就沒有人聽,也沒有人講,沒有人學佛,沒有人信佛了。
    (三)傳戒
    三壇大戒 儀軌回傳大陸
    一九九一年,佛光山再度舉行為期三個月的「萬佛三壇羅漢期戒會」。有來自美、韓、泰、尼泊爾、馬來西亞、印尼、香港、新加坡、越南等十一個國家,五百多位戒子海會雲來集,創下漢傳佛教史上戒期最長、教學最殊勝的紀錄。此次傳戒,一切遵循佛門傳統規矩,包括行腳托缽,親身體驗原始佛教的弘化生活。
    制定清規 不離戒律精神
    律也是一樣,每個地區都有時間、空間、文化的差異,因此,佛陀在《摩訶僧祇律》叮嚀阿難在他涅槃前,要記得提醒他戒律要因時制宜,不可僵化,「復次佛告阿難:『我臨般泥洹時當語我,我當為諸比丘捨細微戒。』而汝不白,越比尼罪。」
    (四)念佛會
    早期台灣可以說以念佛法門最為興盛。如李炳南老居士的台中蓮社,煮雲法師在高雄有鳳山佛教蓮社,我在宜蘭雷音寺成立念佛會等;另外,像埔里妙蓮法師的靈巖山,更是以念佛為主要的弘法道場。這當中,以李炳南老居士的台中蓮社為主要的帶動者。
    不同信仰 齊努力淨人心
    二〇一五年的二月與五月,先後成立了「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與「人間佛教聯合總會」。這兩個社團的成立,都在實現人間佛教「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的理念,藉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希望能夠促進不同宗教團體之間的相互往來認識,大家能夠同中存異,異中求同,雖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大家共同為淨化社會人心一起努力。
    因此,從二〇一一年佛館落成以來,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固定舉辦「世界宗教聯誼會」,邀請所有的神明到佛陀紀念館,大家一起過諸神、聖賢的聖誕節日。每次都有來自海內外二千多個宗教團體,五萬多人參加。看著這許多神明不分地域,信徒不分老少,大家魚貫進入佛館,秩序井然,不由得讓人想到經典所載,當年佛陀靈山勝會,天龍八部齊聚一堂,真是宛如佛世再現,令人有種回歸佛陀時代的感覺。
    四、 慈善事業
    心香一瓣 實踐四給布施
    過去我曾把布施譬喻為四個年級:一年級是布施金錢,二年級是布施勞力,三年級是布施語言,四年級是布施心意。因為布施金錢,有時候給太多的錢,他也不會用;布施勞力、做義工,有時也沒有那麼多的事可以做。但是好話不怕多,尤其能夠「心香一瓣」,存好心為人祝福,以教義、佛法傳人,隨時隨地的實踐「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隨手的好事,滿面的笑容,這些與人為善的行為,也都是布施。
    更深一層的意義,我雖沒有出錢出力,但別人布施,我心裡歡喜、讚歎對方,不計較、不比較,施者、受者的功德都是同等,這就是更上等的布施了。能做到這樣,即是人間佛教的行者了。
    布施最重要的,要能做到「三輪體空」,合乎無相布施。佛教的布施,不是貪求善名,不是貪求報償,尤其,不能假布施之名積聚錢財,投資其他事業。把別人慈善救濟布施的錢財移做他用,這是違背因果,雖名為布施,也不合乎佛法。
    監獄教化 培養慈心自覺
    給人尊嚴 讓人心安接受
    佛法淨化 貪瞋痴心三毒
    五、 國際弘法
    求法熱忱  法傳世界因緣
    適應當地 發展各自特色
    你來我往 人間佛國呈現
    唯願以上的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幸福、安樂;也把這一點成果呈現給佛陀,讓我們回歸佛陀提倡人間佛教的本懷,聊表一點對佛陀的心意。

    學員分享
    游詠程分享:最好的護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布施最重要的,要能做到「三輪體空」,合乎無相布施。佛教的布施,不是貪求善名,不是貪求報償,要正派、道德,符合因果法則。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