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做一個人

讀明一點理

讀悟一些緣

讀懂一顆心

 

《讀書》

是一種享受,《深入經藏》更是讓眾生親嚐醍醐法味的最佳管道.在與讀書會友們交流討論中,開拓佛法的向度.人生有了佛法就能祥和自在,社會有了佛法就能尊重包容,世界有了佛法才能和平無爭。

This is the default profile that was created in the site.

最近更新

Pinned Items
Recent Activities
  • 北一區345督導讀書會
    日期 :3/20日(星期三)【ZOOM線上讀書會】
    時間:14:00~15:30
    暖身:黃惠珠 人間音緣(幸福是什麼)
    材料:《星雲禪話第 1冊》
    主題:
    1得到者失去 p211
    2互為關係 p213
    3不能無份 p215
    4把我吞下肚子裡p217
    帶領人:高麗香
    記錄 : 呂美英 參與人數共9人人

    文章討論
    陳秋玉:
    陳秋玉: 第一篇「得到者失去」:「禪」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禪宗有所謂的「不可說,不可說。」這句話回到現實生活中,有些狀況在考驗著我們處世的智慧。所謂「看破不說破」,明知對方欲意何為,卻能大智若愚的裝傻,這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給自己更大的轉圜餘地。文章中,省念禪師提及「得到者失去」,在禪宗的公案裡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到者未必是福;失去者,看似失利,卻能避開禍患而安然自在。所以說「明珠在什麼地方?」明珠就在我們的真如本性裡,看清自我,明白真相,該說的,不該說的,就在明辨是非的因緣法裡面。

    朱美玲:
    第二篇 互為關係
    我們透過這”臭皮囊”借假修真,於大眾中植福修慧.將身心觀照好,契入真理,與佛印心,擁有禪味人生.
    眾中有我,一個團體的成就,需靠每個人的發心,不分你我,相互提攜,共生共榮,才能進步的.
    第三篇 不能無份
    世間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分會精緻化,體質不一,各自就現有的因緣去創造出更多的善因好緣.依循大師三好四給的佛光精神,推動會務,分會才能穩健成長.

    麗英:
    《得到者失去》
    龍珠指的是光明自性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顆屬於自己的明珠,這顆明珠就是人人本具的光明自性也就是佛性。
    本文首山省念禪師說:
    1、「得到者失去」
    意思是說:爭來而得到的明珠,那不是屬於自己,若占為己有不放,反而將失去擁有自己真正的明珠。
    2、得不到者又如何?
    得不到者,因而可以發現屬於自己的明珠。
    3、不能說!不能說!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自己體悟。

    謝玲娟
    【不能無份】
    慧寂所說「一切由師父做主」。這就是中心領導,分、合不都是一樣嗎?想想佛光山、佛光會都以「集體創作 制度領導」,若無「非佛不做 唯佛所行」的制度領導,百百萬萬信徒會員各行其事,如何有向心力呢?檢柿子的溈山靈佑禪師和洗柿子的仰山慧寂禪師在應機檢到鳥掉下的柿子、以師父做主的因緣,凡當機者皆有份!果圓開花、要去行動、要去把握因緣,才有份!

    李虹蕙
    北一區星雲襌話
    1.得到者失去
    佛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大師說:「法,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要契機契理。」
    契理容易,契機困難,契合根機更難。
    依佛經照本宣科容易。服務社會,或任何工作,事業都要禁得起考驗,要能受得了挫折。必須運用權巧智慧.以契理契機的方式,弘法度衆。

    2,互為關係
    一句話裡,有好多的因緣巧妙.一件事裡.有好多的發心,慈悲,和勇氣。
    任何一句佛法.都有百千種因緣涵蓋其中,却不是那麽簡單o
    人生的好壞,苦與樂.都要自己承擔o責任來了.困難來了,也要勇敢的承担.在承担的當下,就是在累積智慧與福德因缘。能抱持著「我要負責,我要擔當」的勇氣,自然會產生力量o要能像禪師能明白自己還是個臭皮囊.就能直下承擔。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2024年3月份自在讀書會內容記錄
    日 期:2024年3月27日(三)
    時 間:10:00-15:00
    地 點:藏經樓出坡
    參加者:林素真、潘金蝶、林麗珠、周麗霜、黃郁雯、林郁婷(共6人)
    帶領人/記錄:林郁婷

    一、主題內容:
    1、藏經樓打掃出坡
    2、佛館一滴用午餐
    3、參觀本館的絲路光華及海上絲綢之路
    4、妙願法師的開示分享

    二、出坡分享
    1、金蝶:今天很開心且難得分派擦拭佛像及佛桌的機會,在擦拭過程中,感覺冥冥中有菩薩的指引,讓我的眼睛能在上下層板中看著很清楚,以防止跌倒而小心翼翼完成擦拭,感到不可思議。很期待下次再來。
    2、素真:期待很久且很開心,終於又可以再踏進藏經樓來打掃,跟大家一起研究如何以靜電拖擦拭地板的樂趣。還有帶著台北回來的妹妹一起參觀佛館的絲路展覽,心情很輕鬆。加上法師的開示,說到人身難得而感到要努力修行。
    3、郁雯:第一次踏進藏經樓感覺很神聖的地方。
    4、麗珠:很開心能來服務,擦拭服務過程中沒有什麼妄想,只想把事情做好的心念。

    郁婷回饋:今天師姐最有福報,因為身高夠高可以擦拭捻花的佛像,我要謝謝師姐給我機會,第一次去擦拭佛像,挺開心的。

    5、郁婷:在藏經樓感受到法的攝受力,大家是否有發現從大家開始的交談吵雜,做到最後大家靜靜地做且沒有聲音。一個神聖的地方,教會我們要心存恭敬,相信法的攝受力,讓我們在平靜中修鍊自己的心。還有法師開示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要珍惜人身好好培福修行結緣,別人不想做的事去承擔苦行而做。以放下的態度,去除我執我貪而面對生活中的不清淨的念頭,特別受用。
    6、麗霜:有因緣到莊嚴的藏經樓打掃覺得非常殊勝,雖然是勞力工作內心確是法喜充滿。
    妙願法師慈悲為我們開示,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福慧雙修。由法師的開示中深刻的感受到人身難得甚於盲龜浮木,我們可以生逢人世聽聞佛法,實在是稀有難得的因緣。凡夫眾生因累生累劫的塵垢蒙蔽了心眼,才會在愛河欲海中不斷輪迴,唯有透過佛法的薰習並努力實踐才能去除我執,讓塵垢慢慢剝落,就能看見無雜染的內心。所以努力行佛、廣結善緣將會遇見最好的自己。

    二、下次時間
    1、日期:4月9日(二)
    2、時間:10:30-15:00
    3、地點:澄清湖風景區踏青趣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長者讀書會
    經典讀書-佛陀與弟子
    材料:星雲大師全集《十大弟子傳》
    日期:2024/3/26
    地點:普門寺B1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翁淑芳
    參加:覺瀚法師、翁淑芳、周惠玲、葉貞秀、邵國珍、游竣安、楊黃阿欵、鍾珠枝、李月娥、劉紅珍、郭碧霞等20人
    導讀與討論
    【主題一】:佛陀與弟子
    一. 阿那律
    有一次佛陀在說法,他睡著,慈悲的佛陀還是很嚴厲,就責怪他,「咄咄汝好睡 螺螄蚌殼內,一睡數千年 不聞佛名字」,阿那律從此不睡覺,眼睛就瞎了,佛陀就教他一個法門,叫作天眼通。佛陀弟子展現出來為教為道,非常剛毅、堅決,不畏困難的風格。
    二.大迦葉.
    釋迦牟尼佛,旁邊有一個老長者就是大迦葉,表示是實踐、行門,一個是很
    年輕,長得非常莊嚴的阿難陀,表示是解門,一個頭陀第一,一個多聞第一。
    大迦葉比佛陀年紀大,資質很好,是可以獨覺乘開悟的。有時候他苦行回來佛陀就把他的座位,分半座給他,佛陀對弟子與其說是師徒更像是道友,所以可能星雲大師說的,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其實就是講大迦葉跟佛陀的故事。
    三.阿難陀
    阿難是在佛陀的弟子當中,非常年輕是佛陀的侍者。
    目犍連請他,當佛陀的侍者,他有三個條件
    1.人家送給佛陀的東西,我不接受,
    2.我在不是應該見佛陀的時間,我不見他,我只有在該服侍佛陀的時間出現,其他的時間我不出現。
    3.不是我應該得的東西,我都不接受,講了幾個條件
    佛陀說其實阿難五百世都是我的侍者,(經文有提過這點,佛陀跟阿難尊者早就心心相通了,心心相印了)。佛陀說,阿難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是避譏嫌。
    後來阿難尊者,一直都跟隨著佛陀,服侍佛陀到最後,佛陀涅槃的時候。
    四.佛陀涅槃
    1.佛陀走到了拘尸那城的時候,終於病倒了,佛陀決定要在這裡涅槃,弟子們有些哭得很傷心(在敦煌壁畫當中,會看到有的挖耳朵,有的挖眼睛,有的捶胸,對佛弟子來講,那等於是說一棵大樹倒了,是非常痛心難過的),佛陀安詳地個拘尸那城的雙榕樹下就安靜的涅槃了,交代阿難尊者,幫他用像轉輪聖王的方式,作為荼毘。燒出來的舍利就在十字路口,人煙稠密的地方,弄一個舍利塔,佛陀不是要人們為他蓋舍利塔,是為了解除眾生的孺慕之情。
    2.佛陀涅槃之後,他弟子得佛教的經典應該要結集,找優婆離誦出戒律。阿難是多聞第一,每天不離佛陀的身旁,聽最多的聖教,但是大加葉說,他沒有證悟阿羅漢,沒有資格參加,499個人就少一個人,阿難沒有證得阿羅漢,因為他要當佛陀的侍者,阿羅漢不能當侍者,所以阿難犧牲自己。所以大迦葉把門關起來,把阿難擋在門外,阿難尊者為了要完成這個,就一夜之間就開悟了,就從那個門縫裡面,用神通進去了,大迦葉破涕為笑,所以佛門裡面,看起來師兄弟之間,好像非常嚴厲不見人情,其實是激將法。
    五.十大弟子的故事,值得一讀再讀,十大弟子,每一個都有他們的特色,佛陀跟十大弟子之間的感人的故事,都有讓我們很感動的地方。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普門長者讀書會
    經典讀書-佛陀與弟子
    材料:星雲大師全集《釋迦牟尼佛傳》
    日期:2024/3/12
    地點:普門寺5樓智慧教室
    召集人:覺瀚法師
    帶領人:翁淑芳
    參加:覺瀚法師、翁淑芳、周惠玲、葉貞秀、邵國珍、游竣安、楊黃阿欵、鍾珠枝、李月娥、劉紅珍、郭碧霞等28人
    導讀與討論
    【主題一】:星雲大師全集「佛陀與弟子」
    一、靈鷲山,為什麼叫靈鷲山-那個山型就像一隻老鷹,一隻鷲,佛陀在這個地方講最後的遺教,講《法華經》。
    【法華經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此觀樹經行之三七日,為小機之所見,大機於此間感華嚴之所說也。苕溪之五時說法頌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
    二、星雲大師認為稱為佛陀,才足以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所以我們對佛陀的尊稱,就是佛陀兩個字。
    三、從大師開始,才有十大系列,把佛陀的偉大弟子當中,列出十個人,大師為了讓我們好記,有一個像四句偈一樣的介紹:
    舍智連通說富那,須空旃論迦頭陀,
    那律天眼波離戒,阿難多聞密行羅,

    1第一句舍智,舍利佛是智慧第一的,
    2連通,目犍連是神通第一,
    3說富那,富樓那是說法第一的弟子,
    4須空就是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最了解空性的,
    5旃論,迦旃延是論議第一,很懂得辯證法辯論的,
    6迦頭陀就是大迦葉,大迦葉是佛陀的大弟子,他是頭陀第一,所謂的頭陀就是苦行,他是修苦行的,
    7那律天眼,佛陀的堂弟阿那律,天眼第一,
    8波離戒,優婆離是持戒第一的,
    9阿難多聞,阿難陀也是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他是多聞第一,
    10密行羅,就是悉達多太子還沒出家之前,跟耶輸陀羅所生下的小太子,叫羅睺羅,他是密行第一。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嘉義圓福東二歡喜自在讀書會 3月27日 15:00 成就的秘訣金剛經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113.3.25愛
    愛讀書讀書會紀錄
    一、時間:113年3月25日(週一)下午1:30-2:30
    二、地點:普門寺光明教室
    三、教材: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一)附錄一 關於《金剛經》的「四句偈」,(二)第一章之一
    四、出席者:葉麗琴 沈淑惠 林志勝 陳秀真 徐百合 洪美沙 ,(線上)
    周秋琴等7人
    五、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壹、閱讀與討論
    一、在《金剛經》中有名的四句偈是哪四句呢?(二)為什麼呢?
    答:(一)「四句偈」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因為佛陀四十九年所說之法,精髓就在這四句。以世間一切法相都是暫時性的因緣假合。對於所有的現象,對於一時的人我應對,或現下的毀譽成敗,若有住於心,便容易生煩惱,起種種分別比較。過去的不愉快,埋下了定見;現下的因緣順利,又成了將來事事未必順心的憂慮怨嘆,無法讓心清淨。

    三、何謂「三心不可得」?為什麼呢?
    答:(一)「三心不可得」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二)「因為「過去心」已經過去是不可得,「現在心」當說的時候,現在又已經過去,了,所以是不可得;「未來心」時間尚未到又多變數也是不可得。的。

    三、為何說:「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答:因為我們念念相續不絕,但念頭過去了即過去了,如果我們心不管住在怎樣的念頭上,執著在哪個念頭都是會起煩惱被纏縛著。只有念念不住,無所住於心,不執著於任一念頭,才能真正清淨自在。

    四、何謂四相?什麼意思呢?
    答:(一)四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皆從有「我相」而起。
    (二)1.執著自我的種種欲求,分別自我與他人,就會產生分別出人我對立的我與你的「人相」、我與三人以上分別的「眾生相」、跨越時空的「壽者相」等相。2.「我相」是由五蘊和合,自己無法主宰它;是緣生幻有,不能常住;若放下對我的執著,則後三相,隨之解開。「無我」就是「般若」。因此,要能從假我中借假修真,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才能顯現真如般若實相的我。

    五、世間法的成就與出世間法的成就有什麼不同?要靠什麼方法呢?
    答:(一)世間法的「成就」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出世間法,大乘佛法裡,「成就」,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波羅蜜」是古梵語,意思是「度」──從此岸度到彼岸,從煩惱、困難、生死輪迴,度到對岸為轉苦為樂、了脫生死的彼岸。(二)度脫的方法靠六度。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

    六、金剛經有哪四大要義?又是何種意義呢?
    答:(一)《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二)這個法門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三)1.無相布施--
    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因為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以及有無報償都不計較,完全為了別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才能與金剛般若契合。
    2.無我度生--
    必須發無我的大悲心,才能廣度一切眾生。眾生種類很多,數量無限,應該要發廣大心度盡所有的眾生。且要使人人皆能進入無餘涅槃,達到了脫生死的境界。要度那麼多的眾生,且要度到無餘涅槃的境地,如此度眾生的發心,就須抱著無有眾生可度無對待心才是真度。才能與般若相應,證入般若的空性。
    3.無住生活--
    就是不要迷執五欲六塵的外境,對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貪著。
    是一種生活態度,對於世間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較、分別、計較,使我們達到猶如木頭人欣賞花鳥一樣,根本不會因外境而動搖自心。
    內心開闊得如宇宙虛空一樣。
    4.無得而修--
    無得才是真得,無得而修才是真正證悟而得,
    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不須有所增加或改變才會光明。假如有修、有證、有得,就不是本來的面目了。只有無得而得才是真得,無修而修才是真修,無證而證才是真證。

    七、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哪四個層次?又是什麼意義呢?
    答:(一)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1.肉體的生命。2.大眾的生命。3.超越的生命。
    4.不死的生命。
    (二)1.肉體的生命--父母給予我們的肉身,人身難得,要好好愛護。
    2.大眾的生命--是在群體生活中盡自己的本分。
    3.超越的生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裡,為別人、為群體、為眾生奉獻所能並且利他。
    4.不死的生命--就是佛教所說的「法身慧命」,生死不住於心,超越了生的苦惱與死的怖懼,了生脫死,不再輪迴於生死之中的永恆生命。
    也就是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且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

    八、「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是什麼意思呢?
    答:(一)「法」,就是「軌生物解」,是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據。它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詞,甚至於心裡想的觀念、思想,有形、無形的,都可藉由它表達。例如:花、房子、桌子等,只要說出來,大家就能懂得是什麼意思。(二)「法無定法」,因為佛陀度化眾生,是隨因緣、對方根性,觀機逗教,因人而異的方便說法。故「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因為法無定法,非法非非法。」所以說法無定法,故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九、分享與回饋
    (一)有同學分享:參加讀書會。討論與分享中,增加自家對每篇文章更有新的體悟,法喜充滿,很快樂。
    (二)另有同學說金剛經經常讀誦,直到讀大師成就的秘訣,才知道《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也才明白「無我度生」的意義是眾生種類很多,數量無限,只有要無我
    發廣大心無對待心才是真度,才能度盡所有的眾生使人人皆能進入無餘涅槃,達到了脫生死的境界,才能度那麼多的眾生直到無餘涅槃的境地。
    (三)有同學說在大慈育幼院曾看到一幅大師側身看遠方的相片,另一邊寫著「度一切苦厄」,領會與感動大師的「無我度生」的寫照,大師為度眾生苦厄一生無怨無悔,才會為世人崇敬、緬懷與仿效。

    參、下次讀書會
    一、時間:113年4月1日(週一)下午13:30-14:30
    二、地點:普門寺五樓教室(如不及公布,請看佈告欄)
    三、本次範圍:星雲大師《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第一及第二章。
    四、帶領人兼記錄:洪美沙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讀書會地點: 線上
    時間: 20240325 晚上7:30-9:00
    帶領人: 洪玟珮
    與會人: 金松美、洪玟珮、張慧琴、劉若君、徐莉秋、汪孟君、李娟娟、劉妙珍、呂嫦娥、郭麗華

    1. 分享"我愛歡喜"影片~成見不空.
    2. 針對我愛歡喜影片的聞思修證分享

    A 聞: 歡喜他們班決定要做什麼活動來慶祝兒童節?(大家一起答: 表演話劇)
    B 思: . 在故事中,小雯嚴格的糾正大家的創作,希望大家照著她的想法完成,這讓你聯想到了什麼?
    張慧琴分享: 這故事讓我聯想到女兒念國中的時候,班上因為一個團體活動需要做啦啦隊相關的物品,因為女兒求好心切將分組的團隊中所有的物品都帶回家自己完成
    透過聊天我才知道他要求完美希望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但同學們的想法和他出入不相同,所以讓女兒自己獨立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也因為立場不同引起同學們與她對立情況發生
    藉由這件事情提醒他團體活動要將工作分配出去接納其他人的想法與意見才能夠完成集體的活動並透過事件學習如何在團體中與人合作和溝通。

    C 修: 小雯和阿廣因想法不同,意見不合,鬧得不愉快,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你當時的反應?
    莉秋分享: 上星期六出差回娘家一趟,與妹妹爭執一番,起因是:往事小孩子放假住在娘家,因每個人生活習慣不同、有潔癖的妹妹,不喜歡很多她認為這樣就會帶進髒的、細菌的事情,造成事後全家人每次要做環境大掃除,她覺得身心很疲累,談判中間當然一定是互相指責與大駡,越說越大聲,後來,雙方認清意見不合時候,找出問題點出在哪裡?在雙方彼此發表個人意見前,先思考自己的論點是否是對的?還要不波及到周遭不相干的人或陳年往事一一又再說一次,也平心氣和不要堅持改變對方的想法,並學著欣賞不同的看法,嘗試找出雙方都認同的共通點,即使沒有也沒關係,過程中要保持理性冷靜,以理性的態度來溝通,失控的情緒永遠是破壞關係的殺手。後來,事情就是圓滿解決了。

    D 證: 看完我愛歡喜,您學到了什麼?
    若君分享: 劇中的小雯,雖然能力很強,但說話太直接,讓人下不了台
    加上心中早有成見,就很難容下其他的聲音
    而其他眾人,也應學習小雯做事認真、負責任的態度,才不會讓人覺得敷衍了事
    舞台劇需要眾人一起合作完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所以,小雯應該要參考眾人的意見,廣納建言,雙方各退一步,找到最大的公約數,才能讓事情圓圓滿滿,皆大歡喜

    結語
    洪玟珮分享: 所謂「成見」,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先入為主的執著;即使是錯誤的,也不肯更改,這就叫做「成見」。
    成見愈少,生命愈寬廣; 偏見愈少,思想愈開闊。
    世界不是一個人的,唯有放下成見,去除我執,想想別人,
    才能擁有全部的世界。


    4. 閱讀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第十(由金松美, 張慧琴, 劉若君, 徐莉秋,汪孟君,李娟娟共同閱讀)
    5. 針對香積佛品文章的分享
    A. 聞: 文章中,香積如來是如何為天人說法?(一起答: 香積如來不用文字、言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持律儀及諸行門。行者個個坐香樹下,聞諸妙香,即得具足一切功德、三昧,成菩薩道。)

    B. 思: 眾人吃完這香積飯後覺得如何?這讓你聯想到了什麼?
    松美分享: 我想到了夏天吃冰和冬天喝熱湯旳感覺, 但吃冰喝湯都只能得到一時的快樂. 吃了香積飯, 却能得到大安樂. 身心都能像樹木一樣時時地吐露芬芳. 我在想我是否有過吃香積飯的感覺過呢? 今年大年初四我們豐二回山當義工, 在服務的工作結束後, 坐下來享用我們的飯食時, 忽然覺得這飯食非常的美味, 原來在付出後的享用, 竟是最大的安樂. 所以能夠在我們做得到的時候儘力地去當義工, 除了被服務的人歡喜, 我們付出的人也獲得了無限的福報與喜悅.

    C. 修: 維摩詰居士所說的十種行善法門中,其中以〝忍辱克服瞋恚〞尤其適合我們這個世界,你有類似的情形嗎?當時的反應?
    李娟娟分享:

    D. 證: 看完香積佛品這篇文章,您有什麼領悟或啟發?
    孟君分享: 看完這篇文章,有一些領悟。關於香積飯,吃了可以讓人有大安樂,毛孔散發清香。我就想到,除了真實的吃到食物,可以讓人大安樂,我們聽到心靈雞湯,一樣可以有醍醐灌頂的感受。這一陣子,經常跟同學朋友聊天,每每都能從他們身上得到不同的領悟。經由朋友的談話,可以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驗證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符合內心所想,也引導著自己往善的方向前行。
    另外,香積如來對香積國的菩薩說法方式,不用言語,只需坐在樹下,就可以感受香積如來的功德。但是釋迦如來佛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勸修十事善法。讓我想到針對不同的族群,會有不同的說法方式。無所謂高低好壞,讓菩薩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結語
    洪玟珮分享: 維摩居士帶回的「香積佛飯」,不光是用來請客而已,它要說明什麼道理?主要是說一個「供養心」。

    學佛修行,首先要學習供養,也就是學習喜捨、學習結緣。試問自己,對父母,你有供養嗎?對師長、善人,你有喜捨嗎?對朋友、後輩,你有結緣嗎?現在的佛教徒,往往只注重自我修行,或認為只要出一點功德錢,就能為自己除罪消災。其實,布施金錢還只是初步的信仰。比金錢布施再高一點的,可以用力氣來幫助人;或者你說你沒有力氣,沒關係,給一個笑容、給一句好話,也是供養;或者是,你不會說好話,那也沒關係,以心裡的歡喜來祝福別人,也是功德無量了。



    6.金鋼經緣起
    說說我們了解的金鋼經
    金松美分享: 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六祖慧能禪師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高超的意境讓我 非常的敬佩六祖惠能。後來在電視上看到「一代禪師」發現慧能法師是聽到了有人唸誦「金剛經」裏面那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一心出家學佛。我因而想去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這是我知道金剛經的緣起。

    今年的佛學會考,正好是以金剛經為材料,從現在開始還有4個多月的時間可以和衆天女們一起研讀金剛經,有一種因緣具足的感覺。有衆天女的陪伴,我相信我一定能夠更容易攝受金剛經要教導給我的成就的。所以感謝有天女為伴。

    汪孟君分享: 金剛經對我來說,真的很遙遠,總覺得這都是高僧會念的。一開始接觸的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媽媽平常在家,就很喜歡抄寫經書,她總認為,抄寫經書對自己,對家人會是好的。爸爸退休後,跟媽媽在家裡比賽抄寫經書。最近,松美會長跟我聯絡,要我去考佛品考試,還是金剛經,真的是嚇到了。但是,她又說,她會舉辦讀書會,讓大家一起來讀金剛經,到時候考試就很簡單了。讓我放心很多。應該是,金剛經跟我的緣分到了。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Photogenic
    Photo uploader.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upload 30 new photos on the site.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新竹教師分會
    一、活動名稱:法寶雲水讀書會
    二、活動時間 : 2024/03/21(四)上午10:00
    三、活動地點 :竹北曼陀羅滴水坊
    四、召集人 : 左蓓蓓會長
    五、帶領人:江順裕督導
    六、齋主: 葉璟萱督導
    七、研討議題:星雲大師主講「識與心、意的關係」《阿含經與人間佛教》"在人間自在修行一八識講話"
    八、參加老師
    1、彭桂芳
    2、江順裕
    3、彭日妹
    4、朱兆朋
    5、李藹蓉
    6、葉璟萱
    九、活動程序
    1、識與心、意的關係,大師引用《成唯識論》,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
    2、心意識三者並没有差別,指的都是一個「心」。
    3、唯識家為了說明「心」的活動過程,而將心、意、識三個名詞賦予不同功能,告訴大家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4、一般而言,「識」指的是前六識,「意」指的是第七意識即末那識,「心」指的是第八識,即阿賴耶識。
    5、第六識的好壞,不但在此生扮演著重要角色,也預示了來生的幸福。
    6、眾生之所以紛爭不已,煩惱不息,主要原因是第七意識,有個堅固的「我執」在作祟。
    7、阿賴耶識,有「倉庫」的意思,即「藏」,包括能藏、所藏及執藏,含藏了一切善惡種子,又為七轉識所薰,藉由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種子生種子等心理活動,展開我們的生命歷程。
    8、大師總結,阿賴耶識亦可分執持種子、執持根身、變現器界等三種功能。佛教有「一水四見」,這說明了客觀世界裡没有獨立的境界,眾生所見到的一切,都是随著各自的業識所變現。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 Points Achiever
    Earn points on the site. To unlock this badge, you need to gain 100 points on the site first
    0
    0
    0
    0
    0
    0
    Post is under moderation
    Stream item published successfully. Item will now be visible on your stream.
目前尚未有任何活動。
Unable to load tooltip content.